2010年8月15日 星期日

貝多芬莊嚴彌撒賞析~蘇友瑞


音契樂訊第57期2009年5-6月


每個音樂家最知名的作品,往往是最常被附會成各種與音樂不相干事物的樂曲,因而造成音樂家真正偉大的樂曲,因為沒有『標題』或不能加上鮮明意象而為一般人忽略。這現象在貝多芬身上尤為明顯:如《月光》、《命運》這些樂曲的知名,可說有一半是鮮明的標題意象造成;即使在同一首作品中,第九交響曲的《合唱》樂章,有極鮮明的象徵讓人聯想到和平與快樂,令多數愛樂者稱頌不己,卻有多少人能體會第三樂章慢板中,更勝一籌的樂思與作曲技巧?
同樣的道理,如果《莊嚴彌撒》這一名稱造成宗教聯想,而影響我 們對其音樂本質的欣賞,也是一大損失。不可否認的,貝多芬在這 首音樂儘情表達他對宗教心靈的提問與呼喚;但若只是單純的信仰 宣告,那就毫無音樂欣賞價值了。貝多芬的偉大,在於把他的心靈 提問與音樂型式進行最完美的綜合;造成即使你完全對心靈提問毫 無興趣,只要你專注欣賞這首音樂的純粹美感,就很容易被引導進貝多芬一生的心靈提問,與他 共同分享心靈追尋的神秘體驗;這正是偉大的音樂藝術帶給人類最崇高的『心靈躍升』體驗。
這首樂曲複雜的程度,可以說每個樂器聲部、包括四個獨唱歌手和四個合唱聲部這八種『樂器』 ,全都有擔任主角的機會;尤其是合唱團和獨唱者的兩種男女四聲部,完全都是獨立的。這樣的 樂曲強烈考驗著愛樂者對多聲部的平行欣賞能力,於是我們必需先對於所謂的『賦格曲』(或賦 格曲式)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跨越這首音樂的欣賞藩籬。
『賦格曲』常常是音樂家進行的心靈提問的作曲技巧;它不過是利用一句短短的旋律,再加以不 斷的發展延續,把該短短不到幾秒鐘的旋律發展成數分鐘甚至半小時以上的大樂曲。在該旋律不 斷發展的同時,另一條旋律會同時出現、彷彿來幫它伴奏。『另一條旋律』常常就是原來的旋律 ,只是比原來旋律慢一些出現。這樣子同時出現的兩個聲部能融洽相處嗎?我們知道讓它們聽起 來很融洽的作曲方法稱為『對位法』,不過這是讓作曲家去傷腦筋的事,單純的音樂欣賞者只要 能同時欣賞『兩個(或多個)聲部能融洽相處』的音樂旨趣就行了。
賦格曲可能同時出現好幾條旋律,如果這些旋律都是根據同一段短短的歌謠所發展出來,我們就 稱為『單旋律賦格』;如果同時出現的旋律有兩條或以上的完全不同之短歌同時進行發展,我們 就稱為『雙旋律賦格』或『多旋律賦格』。在《莊嚴彌撒》樂曲中,貝多芬大量採用各種『單旋 律賦格』與『多旋律賦格』進行各種心靈提問,不但有最精彩的音樂美感,也有最深刻的內省意 涵。
莊嚴彌撒曲的《垂憐經》(Kyrie)之前半段,充滿禱告氣氛的音樂後,進入後半段精彩的『雙 旋律賦格』。貝多芬僅使用短短的四個音符,便製造出簡單卻沈痛無比的旋律,配上歌詞『基 督,求你垂憐』的前半句『基督』。然後再使用一連串上升與下降循環不已的溫柔旋律,唱出 後半句『求你垂憐』。兩條完全不同性格,且完全不同心靈呼喚的旋律,在此使用雙旋律賦格 的手法發展出數分鐘的壯麗樂段,深刻地刻劃出人類心靈最痛楚的『心靈對立』── 控訴上帝 不憐惜蒼生的『基督!』呼求,與祈求上帝施恩的『求你垂憐』敬虔。
為什麼會有這種『心靈對立』的呼喚呢?當上帝 創造亞當夏娃並且賜給一個無憂無慮的伊甸園之 後,人類已經知道唯有順服上帝並與上帝同在才 是真正喜樂的生命。但是人類卻有另一種天生的 反面特性:想成為上帝,於是受到蛇的引誘,違 抗上帝而被驅逐出伊甸園。從此,『順服上帝』 與『取代上帝』便是人類心靈最劇烈可怕的心靈 對立,『祈求上帝』與『控訴上帝』也成為另一 種激烈的心靈對立。
這樣充滿心靈提問的《垂憐經》,加上精緻而細 膩的純音樂型式,帶領我們進入《莊嚴彌撒》豐 富的世界。
相對於前個充滿貝多芬個人深刻心靈內省的《垂憐經》,《羔羊頌》(Agnus Dei)就比較『 保守』了,但是純音樂的型式仍是感人的。貝多芬在此樂章使用戲劇性較強的敘事風格:一開 始使用悽楚的旋律加上低沈的音色,唱出『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的主,憐憫我們。(Agnus Dei, qui tollis peccata mundi, miserere nobi,s.)並』且再三重覆最後一句『憐憫我們(miserere nobis)』而達到極悲切的祈求垂憐的情感表達。這裡可以發現不再表達『心靈對立』後,貝多 芬使用豐富的『單旋律賦格』,眾多不同聲部與樂器輪流突顯『憐憫我們』的情感到了一個頂 點。突然氣氛一變,以歡愉的情感唱出『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的主,賜我們平安。』,強 調『賜我們平安(dona nobis pacem)』而成為後半段樂段的主角。
以人聲愉悅的氣氛表達平安喜樂的情緒後,出現獨唱聲部與合唱 聲部有力的對比;獨唱者高歌『賜我們』,合唱與樂團歡唱著『 平安!平安!』,眼見就是個壯麗的結尾了。結果貝多芬又加上 了極戲劇化的一段轉折:由定音鼓持續敲擊,弦樂厚重地應和, 再出現銅管如宣告般的動機,帶出了獨唱者極為激切的『上帝的 羔羊,除去世人罪的主,憐憫我們。』,整個感覺就是貝多芬質 疑上帝究意願不願意憐憫我們的憂慮心情。從貝多芬整個音樂作 品的追尋,我們知道他最後與上帝之間的生命和解是產生在最後 六首弦樂四重奏;因此這裡貝多芬僅僅為了音樂型式的完成而暫 停這個心靈提問;要知道整個提問面貌,必需再向後期弦樂四重 奏追尋。
於是,女中音承接上述情緒,一轉又回到『賜我們平安』的喜樂氣氛。愉悅的『平安』持續著,突然弦樂出現一連串震音的旋律,帶出一 段小賦格曲;這是貝多芬本樂章管弦樂技巧最精彩的一小段珠玉,時而弦 樂、時而木管、時而銅管,又從『平安』的喜樂不斷回顧『憐憫我們』的 憂心;最後幾聲壯麗的合奏後,由獨唱者重新帶回『賜我們平安』的喜樂 氣氛。這時的音色變化與旋律線的複雜性都增加許多,產生邁向壯麗結尾 的感受。再度出現定音鼓敲擊彷彿又要回到不安與憂慮後,這次毫不遲疑 地快速走向確認得到平安喜樂的大結尾。
《莊嚴彌撒》是貝多芬自認最完美的作品之一,除這兩樂章外,其他樂章 都有同樣精彩的內容;本文一方面嘗試捕捉其作曲技巧中多聲部的豐富, 同時描述其中的心靈提問;其他樂章同樣的美好饗宴,就有待愛樂友努力追尋了。
本文部份改寫自作者發表於網路之樂評文章:賦格曲──貝多芬音樂心靈的永恒提問
http://life.fhl.net/fall98/ps1.htm )
【唱片評鑑】建築《莊嚴彌撒》對位法世界裡完美殿堂的克倫貝勒
http://blog.chinatimes.com/psycho/archive/2007/12/28/230798.html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