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6日 星期五

踏上聖樂《馬太受難曲》的殿堂


◎吳獻章(中華福音神學院舊約教授)

柏拉圖說:「音樂是所有藝術品中的極致。」大文豪蕭伯納聽到了Isaac Watts的聖詩《真神是我們千古保障》(O God Our Help in Ages Past)大受感動說:「我希望這首詩歌是我寫的。和這首詩歌比起來,我以前所寫的劇本真是無聊透了。」

聖樂威力撼動城牆帝國

聖樂,從其歷史淵源來看,更可以說是古典音樂中的精品。從音樂史看,西方音樂史差不多就是聖樂歷史。奧古斯丁寫了音樂的神學「De Musica」,並提倡唱聖詩要用樂器。

從中古世紀到文藝復興以降,不論浦賽爾(Henry Purcell)、巴赫、韓德爾、海頓、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孟德爾頌、布拉姆斯,乃至史特拉汶斯基等,都曾從事聖樂的創作。

與信仰有關的曲風如讚美頌(Te Deum)、神曲、頌歌(Canticles)、彌撒曲、安魂曲、清唱劇、受難曲等,一直都是西方古典音樂的核心曲目。作曲家巴赫、莫札特、舒伯特等更是在教堂擔任聖樂之職。

基督教是唱詩的宗教。從舊約、新約到教會歷史,上帝的百姓一直與聖樂為伍,摩西、米利暗、大衛、約沙法、撒迦利亞、馬利亞、保羅,乃至耶穌都看重聖樂。

初代教會面對外來的歧視和逼迫時,聖詩凝聚了信徒的群體力量和信心。即使是以敘述文為主的摩西五經也不乏精采的詩歌體,這些詩歌體更被五經學者認定,不折不扣正是五經的神學核心所在,它們和詩歌智慧書一樣,都是信徒天路歷程的最愛。

聖樂的威力撼動城牆和帝國。在祭司的吹角和以色列人的呼喊之下,高大的耶利哥城竟然塌陷,稀奇之至,勝過哭倒萬里長城孟姜女的傳說。

聖樂的力量更能挽救邦國於既傾。約沙法在強敵壓境時,就是將手無寸鐵的歌唱者放在軍隊的前面而得勝(歷代志下二十章)。當法國走入殘酷無情的大革命、大屠殺之際,僅僅英吉利海峽一水之隔,同樣處於工業革命、啟蒙運動、自然神論等衝擊的英國,卻能安然度過動盪的十八世紀末,而讓歷史學家稱奇,關鍵的因素是Charles和John Wesley兩兄弟,四十年藉著聖樂和傳道,在英倫三島所灑下的靈魂的滋潤!

要看永恆過於短暫

聖樂影響力如此深遠,但是從事聖樂工作的人往往很孤單。為耶穌寫無數聖樂作品,卻得不到同胞青睞的古典音樂之父巴赫,哪會想到他失傳的《馬太受難曲》總譜,一百年後竟然在一個賣肉的小店裡,落到年輕作曲家孟德爾頌手中,繼續成為後代音樂潮流的指標?

原來,聖樂的影響力都在死後才能蓋棺論定,聖樂作曲家都需要看永恆過於短暫,正如路益師(C. S. Lewis)所說,眼光在天的人方能改變世界。沒有永恆眼光的人,不要奢望永恆影響今生的世人。

巴赫和譜寫《彌賽亞》的韓德爾同年紀,都是1685年出生,但是比起年輕就被英國王宮禮聘去作曲之韓德爾,遭遇大不同。一生從沒有離開德國的巴赫,終其一生似乎更平淡無奇、更沒有掌聲。

他雖比改教家馬丁路德晚兩百年(後者出生於1483年),卻以馬丁路德信徒、甚至「學弟」自居(兩者住過相同的高中宿舍),幫路德「學長」所寫的改教名曲《真神是我們避難所》改編精彩曲目。

筆者曾趁神學院安息年之際,前往歐洲講道,順路至萊比錫參觀了巴赫的《馬太受難曲》初演時之聖多馬教堂(Thomaskirche)後,意外地在街上買到巴赫所寫的《馬太受難曲》、《馬可受難曲》、《路加受難曲》、《約翰受難曲》作品集錄音(和拿了四個博士學位的史懷哲所演奏的巴赫管風琴珍貴錄音),才更深體會他如何徹底跟從神學家「學長」之改教精神(雖然我後來知道《路加受難曲》被巴赫學界確認是偽作,且已經被2001年版的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巴赫作品列表中被移除。而《馬可受難曲》的曲譜是確定遺失,但從當時出版商的目錄裡面確定有這作品存在),一生用他的專業幫耶穌作曲—難怪當今的聖樂學者稱他為「音樂的神學家」。

貴重的藝術品需要以歷史來評鑑,有影響力的聖樂,其影響力不會被時間所淘汰。巴赫一定不會想到,他那後來流落到賣肉小店的曠世巨作《馬太受難曲》,卻吸引大學時期沈迷流連古典音樂的筆者,從《馬太受難曲》的台階,踏上信仰旅程的殿堂!

天上,我想見的音樂家

大學畢業後,歷經當兵、退伍、信主,陪伴著我的就是巴赫的音樂。直到如今,巴赫的音樂佔領了我早晨讀經後的心靈。在天上,我最想見的音樂家,就是巴赫。

呼籲您,不要錯過這曾深深觸動筆者信仰思路的心靈饗宴,趁這首聖樂名曲來台第一次公演之際,踏上《馬太受難曲》的殿堂,藉著這古典音樂的極致、精品,讓集「音樂」和「神學」於一身的大師巴赫,也觸動您乾渴的心靈,開啟您燦爛的信仰之旅。



2012.02.22基督教論壇報   

《馬太受難曲》 唐崇榮:宏偉、敬虔 超過彌賽亞



唐崇榮/口述

巴赫的《馬太受難曲》有個傳奇背景,在1727年首演之後,竟遭埋沒百年,直到後世作曲家孟德爾頌在買東西的包裝紙上發現了它,這才讓這部曠世鉅作「復活」過來。

無法超越的宗教經典

巴赫一生可以說是非常虔誠和敬畏上帝,他從不認為自己的音樂有甚麼永恆的價值,所以經常把演奏的音樂放在一邊,繼續創作新的音樂,卻沒想到,他的創作已超過萬世的價值。

此一著作完全是出於敬虔、敬畏的心,嘔心泣血的宗教鉅作,是巴洛克時代最深入、奧秘的音樂,也是超越每個時代,人類所能寫出最好的宗教歌曲。

《馬太受難曲》是根據馬太福音的記述所寫,完整表達基督捨己、受難、拯救世人的精神,無論是情節、合音、編排,以及音樂的造詣都是舉世無雙。雖然它不像《彌賽亞》那麼悅耳,但其宏偉、敬虔的程度則是遠遠超過。

《彌賽亞》有誕生、受難、復活、升天等情節,雖然精采萬分,但並不是單單描寫受難的心情。《馬太受難曲》則完全聚焦耶穌基督以救主身分擔當眾人的罪,展現受苦的偉大性,將此一悲劇做了最嚴肅、神聖的表達。

我相信,它在人類歷史的成就不可能被抹滅,也無法超越,甚至在整個音樂史上,就如同其他偉大的音樂經典一樣,你不能修改任何一個音,讓它更美、更好、更完善。

明白救贖計畫一生受用

日本曾經做過一個全國性的調查,問說如果漂流在海上,一年都無人拯救,而身上只能帶一片CD音樂,你會選哪一首曲目陪伴?結果選出的荒島音樂榜首就是《馬太受難曲》。我個人也曾經用一年時間,每天聽一遍三個鐘頭全本的《馬太受難曲》,每天聆聽都還有新的領受和感動。

《馬太受難曲》是如此無法超越的經典,但在台灣卻未曾全本演出過,畢竟曲高和寡下,人們常常忽略最偉大的東西。而最偉大的作品,往往也不是馬上能吸睛、受到注目的,但許多當世受歡迎的樂曲,往往只是逢場作戲,雖能讓聽者產生即時的興奮,卻沒有永久的價值,更經不起時代考驗,但這部偉大經典則是足以傳世。

我特別建議年輕人應該抽出些時間研究這樣偉大的作品,相信一生受用無盡,是個人生命、心靈裡最好的朋友。

我幾乎沒看過一本音樂書籍或音樂家,會輕看《馬太受難曲》。無論是敬虔的基督徒作曲家,或非基督徒作曲家對巴赫都是刮目相看、肅然起敬,因為只有偉大的宗教心靈,才能產生偉大的作品。

這次《馬太受難曲》難得在台灣全本演出,有些人可能覺得太冗長,但一定要有耐心,一生中值得花三個小時好好來聽一遍。

對非基督徒來說,可以藉此明白曲中上帝的恩典及奧秘,對基督徒來說,能更明白生命的價值、與神的關係,還有上帝的救贖計畫,會讓你更加敬虔。

只要願意用謙卑、渴慕的心,來了解這一偉大的救贖計畫,生命必然獲得改變。(洪秀玲整理)


2012.02.22基督教論壇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