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詩篇23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詩篇23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8月29日 星期五

Psalm 23 - by Z. Randall Stroope



Psalm 23 by Z. Randall Stroope
Bellevue Presbyterian Church - Bel Canto 
Scott Dean, Director
Kate Froese, Accompanist

2013 Youth Choir Festival NW 
Festival Concert
Saturday, June 8, 2013
Lagerquist Concert Hall, Pacific Lutheran University, Tacoma WA
www.youthchoirfestival.com 
www.facebook.com/youthchoirfestival

詩篇23篇 ---松下耕



主は私の羊飼い(詩篇23 / Psalm23)
【明治大学グリークラブ 男声版委嘱初演作品】
曲: 松下耕 (MATSUSHITA, Ko)

指 揮: 宮城太一 (MIYAGI, Taichi)
ピアノ: 三浦真理子(MIURA, Mariko)
合 唱: 明治大学グリークラブ (Meiji University Glee Club)
明治大学グリークラブ第61回定期演奏会より






主は私の羊飼い 詩編23 
松下耕 女声合唱とピアノのための「三つの詩編」より 

インターカレッジ女声合唱団Voces Fidelis ハンガリー演奏旅行 2014 
3/17 ブダペストの聖アンナ教会でのモンテヴェルディ合唱団とのジョイントコンサートより、­主は私の羊飼い 詩編23

指揮:松下耕
ピアノ:鈴木花織
合唱:インターカレッジ女声合唱団Voces Fidelis
http://vocesfidelis.pupu.jp/joinus.html

Intercollege Ladies' Choir Voces Fidelis' 2014 Hungary Concert Tour
in Budapest St.Anna「The LORD is my shepherd(Psalm23)」

Conductor:Ko MATSUSHITA
Piano:Kaori Suzuki
Choir:Intercollege Ladies' Choir Voces Fidelis

2012年7月18日 星期三

Dvoràk "Psalm 23"


Adina Walletin-Weisenberg演唱

Gott ist mein Hirte 

(Dvoràk "Psalm 23" - 10 BIBLISCHE LIEDER)

2012年7月4日 星期三

小羊一生的旅程(下)


2005-08-20基督教論壇報

 【作者:◎郭秀娟】  
 群羊走在死蔭幽谷的光景,很像基督徒遭遇各種危險患難─舉凡敵對、寂寞、沮喪、誘惑、的網羅和死亡等,是人生必須面對的處境。在人生最黑暗的一刻,即使「耶和華」似乎不見了,但神同在的引導與保護依舊存在,這是羊兒最大的安慰和保障。

小小羊兒要回家
 第5節繼續發展供應和保護的題旨。弱小的羊群天生有許多仇敵,在巴勒斯坦放牧,常常先得清除有毒的植物,將它們連根拔除之後,才放心讓羊群吃草。因此「敵人」可以解釋為毒草或是野獸,這讓我們想起主禱文所說:「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
 羊群一天的旅程,從安舒的青草地溪水邊,行經危險的死蔭幽谷,再逐步攀爬到高地上擺設的筵席,好像信徒一步步登高的靈程,神所量給我們的仇敵處境,必然也是我們能夠勝過的試煉,神同在的保守,能夠將我們安全地帶返家門。

 5節下半描述的正是羊群回到家中的畫面。油和杯是牧人不可缺少的配備,在疲憊的旅程結束之時,牧羊人會在羊圈門口,一一檢查羊隻,見有瘀青傷口,會塗抹橄欖油。羊若生病發燒,牧人會讓羊的鼻子,浸在裝滿水的大桶杯裡降溫,當然也會讓乾渴的羊群暢飲。這樣的描述,很自然可以應用在神對信徒在身體、情感和靈魂各方面的供應和醫治。

 第6節在原文以「必」字開始,並且使用戰場上被敵人追趕的動詞,這是大衛早年遭患難的經歷,他將這個負面的動詞轉化,生動地描繪他一生都有神的美善和慈愛「追」著他。

 著名的舊約學者William LaSor指出:最後一節應譯為動詞「歸回」(「shoob」),而不是所有譯本採行的分詞「住」(見〈What Kind of Version Is the New International?〉, Christianity Today, Oct. 20, 1978, p.19)。

 這樣的譯法讓這首詩更完美地呈現羊群一天的旅程。最後一節,雖然明顯使用人的角度和措詞,詩人卻沒有完全脫離牧羊的意象。因著牧人全備的照管,羊群當然每天都要歸回羊圈。想像群羊在夜晚安歇,仰望著滿天星斗,何等滿足!信徒也要過教會生活,與眾聖徒同享神的美善和慈愛。

 這首短短的小詩,以美麗的田園背景,呈現天路客一生的旅程,難怪有人在葬禮讀它,也有人在婚禮朗頌。更寶貴的是這首詩夾在有名的彌賽亞詩篇之間。

 詩篇廿二篇,說到主釘十字架的痛苦,其中出現「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他們扎了我的手,我的腳」、「他們分我的外衣,為我的裏衣拈鬮」等十架預言。

 而詩篇廿四篇則說到得勝的基督,將要進城:「眾城門啊,你們要抬起頭來,永久的門戶,你們要把頭抬起來,那榮耀的王將要進來。」
 在彌賽亞的受苦與得勝之間,於是,我們才有這一首寶貴的詩中之詩。神應許今生寶貴的同在,神的美善和慈愛,在所有的日子裡要臨到我們,只因為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祂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成就了神從亙古到永遠要與人同住的旨意。(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參考資料:
1. Ryken, Leland, Realms of Gold - The Classics in Christian Perspective (Wheaton, Illinois: Harold Shaw Publishers, 1991).
2. Ryken, Leland, Words of Delight - A Literary Introduction to the Bible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Company, 1992).
3. 金京來,〈詩篇23:3翻譯的再思〉,《宣神院訊》第57期,2004年9月,頁1~2。 

小羊一生的旅程(中)


2005-08-13基督教論壇報

  【作者:◎郭秀娟】  
 羊天生固執,容易走迷,人像羊一樣,常常偏行己路,但感謝神,祂會為自己名的緣故,引導我們走義路。大先知耶利米和但以理,在為百姓認罪代求的時候,都懂得求神為祂自己名的緣故行事(參考耶利米十四章7、9、21節;但以理九章19節)。這實在是信徒禱告最扎實的基礎,因為不論人落在怎樣荒涼罪惡的光景,我們永遠可以放膽懇求,因為我們是稱為神名下的人,何等蒙福的地位啊!

很可能詩人大衛就是回想自己曾經墮落的光景,如今能夠回頭被堅固,實在是神自己的作為,神為祂自己的名,施行了莫大的恩典。

神沒有應許天色常藍
接下來第4節,一方面持續羊群的旅程,卻更深入描繪旅途上的艱險,為這首詩開啟了新的脈絡。羊和牧者的關係,也進展到更加親密的「你與我」的關係,因為在幽暗的深谷裡,羊群能夠安全「行過」,能夠「不怕兇惡」,完全因為有牧人同在。

在巴勒斯坦放牧,不像在西方有廣大的草原,可以放羊自己吃草,羊靠自己根本不能存活。牧人必須帶領羊群走過危險的山谷,據說在耶利哥南方,位於耶路撒冷通往死海的路上,真有一個山谷稱為「死蔭的幽谷」,大凡從西班牙到大馬士革的牧羊人都知道。

這個幽谷深七、八英尺,途中還有溝渠,羊兒得一隻隻躍過,才能前進到有草的綠洲。山谷中有虎視眈眈的野狗,等著獵食不幸跌落的小羊,這時牧人的杖和竿就發揮極大的嚇阻和保護效用。

杖用來趕除野獸,保護羊群不受侵害,竿是較長的勾子,可以將掉落山谷的小羊勾上來。詩人用了強調的代名詞,說到「它們都安慰我」,這一句完美地對應前半節的「你與我同在」,兩個代名詞前後呼應。

神應許永遠同在
走在危機四伏的險徑,羊群難免會受傷,所以詩人在下一節提到膏油的醫治。和合本和新譯本將第4節翻譯為「也不怕遭害」和「也不怕遭受傷害」,會造成詮釋上的困難。此句在原文是「我不怕邪惡」(I fear no evil),很像詩篇一百廿一篇第7節「耶和華要保護你,免受一切的邪惡」(和合本同樣譯為「災害」),畢德生牧師說得極好:
除非海水滲進船艙,否則海洋裡全部的水加起來也不能使一颼船沉沒;除非我們讓苦難侵入,否則全世界的苦難都無法傷害我們。這就是這首詩所應許:上帝保護你脫離一切災害的意思。

雖然上帝沒有免除基督徒遭受試煉和苦難,但祂確實應許要與我們同在,祂會在我們一生的天路歷程上,保守我們、引導我們、陪伴我們。這是貫穿新舊約聖經的重要應許。

從最早的亞伯拉罕之約(參創世記廿六章3節,四十八章21節),到會幕與聖殿,神一直應許要與祂的子民同在,住在他們中間,最後在新天新地裡,有大聲音從寶座出來說:「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祂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祂的子民,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做他們的神。」(啟示錄廿一章3節)
這正是耶穌又名「以馬內利」(神與我們同在)的終極意義,今天,耶穌藉著聖靈與我們同在,住在我們心裡,使我們成為聖靈居住的所在。(待續) 

小羊一生的旅程(上)


2005-08-11基督教論壇報

  【作者:◎郭秀娟】   
小時候喜歡看布袋戲和歌仔戲,除了故事精采,更迷人的是角色的台詞,或說或唱,無不充滿詩詞歌賦,那種清脆舒暢的韻律感,聽在耳中十分過癮。

由此看來,詩詞絕不只是文人精英附庸風雅的產物,相反地,它深深根植於最鄉土的通俗文學底層。就連整本新舊約聖經,至少也有三分之一以詩歌體裁寫成,說上帝希望祂的子民能領略詩詞之美,此話當不為過吧!

詩歌在任何一個民族,幾乎都是最早開創的藝術型式,著名的聖經文學家弗瑞(Northrop Frye)觀察到:「從文學史的角度而言,詩詞的技巧發展,通常比散文還早,有時早了幾百年。如果散文才是日常通用的語言,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呢?」
這個問題或許不容易回答,但我們不妨從廣受喜愛的詩篇,嘗試從詩的形式與內容,一窺抒情詩的魅力。從形式來看,詩詞第一個特色在於簡潔。以有名的詩篇廿三篇為例,全詩只有短短六節,卻獲得詩中之鑽的美譽。

貫穿全詩的意象
詩不像故事體裁,能夠傳達豐富的人生經驗,詩人往往只是補捉瞬間的觀照和體悟,然後運用密度較高的語言,營造圖畫般的意象,傳達單一的主題。

詩篇廿三篇使用好牧人作為神的意象,傳達神照管的主題。這個主旨事實上在全詩第一節,就作了清楚的破題。這個掌控全詩的意象,好像葉子上的主脈,每一支分岔出去的脈絡,都緊緊圍繞同一主軸。

但是讓人吃驚的,大部分註釋書卻將此詩劃分成兩段:1~4節神是好牧人,5~6節神是好主人。這樣的分段和詮釋,使整首詩的精華喪失殆盡。

聖經文學家李肯(Leland Ryken)根據熟悉巴勒斯坦放牧的解經家,認為牧羊人的意象統一全詩,他批評傳統翻譯,措詞上太早跳脫牧羊的處境、進入信徒的屬靈應用。

為了解經上的需要,筆者參考原文和李肯的英譯,將和合本修訂如下:
1. 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就不至缺乏。

2. 祂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帶我到安靜的水邊,
3. 祂回復我的生命,為自己的名,引導我到正確的道路。

4. 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兇惡,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它們都安慰我。

5. 在我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筵席。

你用油膏了我的頭;使我的杯滿溢。

6. 我一生的日子,必有美善慈愛追著我;我且要回到耶和華的家中,在所有的日子裡。

詩人一開始就運用譬喻詞(figures of speech),第1節的筆法稱作隱喻或暗喻(metaphor),和明喻(simile)類似,只是沒有清楚地使用比較的字眼,比方「像」或「如」,直接用兩個不同事物來表示相似性。解讀暗喻或明喻,讀者需要常常保持雙重焦點,先從字義上想像詩人營造的畫面,然後再從知性的邏輯,或從感性的經驗,來來回回檢視被比較兩個事物的相似性,避免過早提供詮釋。

詩人說「耶和華是我的牧者」,這個牧羊人意象(shepherd image),雖然是詩人和以色列百姓熟悉的處境,但字面意義其實是突兀的。

開放性與殊異性
因為在現實世界,神當然不是牧羊人,信徒也非羊群,詩人乃是以殊異的語言,為我們創造了一個新世界,藉此提供我們一副鏡片,要我們從牧羊人與羊的關係和角度,思考上帝供應的命題。

這首詩的作者應該是大衛,很可能是晚年所寫,講述神對他一生的照管,但他不是以自傳方式表述,那樣做雖然也能達到教誨功能,終究見證只屬於個人。作者運用牧羊人與羊的意象,帶領我們進入他所熟悉的放牧世界,使得這首詩向每一個人開放。

意象和譬喻的使用讓詩詞充滿殊異性(strangeness)與開放性(openness),雖然可能給讀者、詮釋者帶來歧義的解讀,但詩人必然認為這是值得的冒險,因為由此引發的豐富想像,往往是散文無法盡述的。

主題與變奏(theme-and-variation)是統籌一首詩的基本架構,詩人的表達手法,一般又可分重複(repetition)、對比(contrast)、列舉(catalogue)和聯想(association)四種。詩篇廿三篇是以列舉的筆法,描繪羊群一天的旅程,全詩從供應、引導和保護三重變奏,逐步發展神照管的主題。

整首詩在人稱代名詞上也有明顯的變奏,第1節宣布「耶和華」和「我」的關係,接著2、3兩節是「祂」與「我」,然後4節、5節進展到「你」與「我」的親密,最後第6節又回到「耶和華」和「我」,首尾形成一對完美的括弧。

和合本與新譯本在第1節都加了個「必」字,導致有中文解經家說:因著信心,詩人宣告兩個「必」─我必不致缺乏、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其實第1節在原文並沒有這樣強烈的字眼。儘管如此,本節仍然是驚人無比的信心宣告,因為在少壯獅子都還缺食忍餓的時代,竟然有一隻小羊宣稱牠「不致缺乏」。

牧羊人對羊群的供應是多方面的,詩人在第2節首先將我們帶到青草地溪水邊,這真是聖經中極其美麗的一幅畫,引發讀者諸多聯想。

你們要休息
詩人不是說羊群「吃草、喝水」,而是描繪休息中的羊群,寧靜滿足的畫面。我們可以想像牧羊人一早出發,帶著羊群四處尋找綠洲,此時很可能已過中午時分,羊群必然已經吃飽,才會甘心躺下。

何況詩人形容水是「靜水」,這是膽小的羊兒適合飲用的水。水和草是羊群最基本的需求,詩人不直接描述每日飲食的供應,卻刻意突顯休息的用語,或許他有意影射:不要憂慮吃什麼喝什麼,這一切牧人都知道,而他為羊群提供的,遠超過身體的需要。

如果神是牧者,祂必然也會供應我們日用的飲食,更重要的詩人強調神要我們休息,安息在祂裡面,只有神能夠帶給我們心靈最深的滿足和平安。

在創世記錄裡,每當神每造完一天的工,聖經就複述一遍「有晚上有早晨」,好像一天該從晚上開始,這和我們習稱的「一日之計在於晨」正好相反。似乎神要人休息在先,然後再工作。人的心靈若無法安息在神裡面,恐怕我們的服事和工作,都要打很大的折扣。

祂為自己的名行事
接下來第3節,和合本和新譯本均譯為「祂使我的靈魂甦醒,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將「靈魂」與「義路」套在羊身上,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譯作「靈魂」的這個字,在希伯來文是"nephesh",最基本意義是「生命」,包括肉身與非肉身部份,常與「活」字連用,可指活物或活人(如:創世記一章20節,二章7節)。雖然這個字也可以指脫離身體的靈魂,但此義在舊約極少出現(如:列王紀上十七章21、22節)。

聖經學者金京來博士指出,常在詩篇中出現「我的nephesh」,並不代表「我的靈魂」,而是「我自己」,或簡單的說是「我」(如:詩篇三篇2節,六篇3節,七篇2、5節,十一篇1節,十三篇2節,十六篇10節,十七篇13節,廿二篇20節,廿三篇3節,廿五篇20節,廿六篇9節,卅篇3節,卅一篇7、9節,卅五篇3、4、7、9、12、13、17節等)。

至於譯為「甦醒」的動詞,在原文是「shoob」,主要意思是「回來、回去、回轉」,這裡是使役動詞形式(「Polel」)。金京來博士提出耶利米書五十章19節也出現該動詞形式(「領回」),是正確翻譯詩篇廿三篇3節的最佳提示,因為同樣描述耶和華與以色列民的關係,有如牧人及羊群的關係,因此他建議譯為「祂領回我,他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正確的道路。」
這樣譯可以維持牧羊的象徵筆法,不致太早使用人的口吻說話,不過李肯教授則將前半節譯成「祂回復我的生命」(he restores my life),也同樣能夠延續一貫的意象,並且接著前面的午休,進一步描述羊群重新得力,得以繼續一天剩下的行程。這兩種譯法都比和合本和新譯本為佳,此節應用在信徒身上,可以指身心靈各方面的恢復。

「義路」只要按字義改為「正確的道路」(right paths),就可以完美地適用在牧羊人對羊群的帶領。從羊圈到青草地,牧人帶領羊群走一條安全的道路;神對信徒的引領也類似,藉著祂的話語和內住的聖靈,神引導我們走在正路上。(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