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契樂訊第50期2008年3-4月
前幾天在靈修的時候讀到這段經文,讓我聯想到即將來臨的總統大選。當時以色列人面對非常獨特的情況,經過四十年在曠野的生活,終於,要啟程踏入應許之地,除了約書亞和迦勒,六十歲以上的長者都過世了。然而,不但摩西的領導不再,即將面對的是昔日所描述如同身材高大的「偉人」、而堅固寬大的城牆依然,可想像的,以色列人的心情必定混合著興奮與憂慮。在約旦河邊等候的那三天,約書亞吩咐百姓說:
你們看見耶和華你們神的約櫃,又看見利未人抬著,就要離開所住的地方,跟著約櫃去。只是你們和約櫃相離要量二千肘,不可與約櫃相近,使你們知道所當走的路,因為這條路,你們向來沒有走過。 --約書亞記三章3-4節
神的約櫃在此代表神的寶座,很明顯的,約書亞吩咐以色列人跟隨神的引領。同時,不可太靠近約櫃,代表著對神的敬畏;這樣,以色列人雖然所面對的是向來沒走過的路,卻能知道所當走的路。
如果台灣的基督徒,無論自己的政治立場如何,若能夠一致有這樣的心態,來面對我們未走過的路───「明天」,那麼相信我們所看到的會是同一個約櫃,所走的是同一條路。基督徒都了解在主裡合一的重要性,或許我們應該把「主裡合一」的理念擴大到───所有的「主裡面」。台灣的基督徒已經那麼少了,如果我們還分團契、教會、教派,然後再分政治立場,那麼,我們跟沒有基督信仰的人的區分是外在的,只是活動內容的不同,生命本質上可能沒有太大的差別。
為什麼同為基督徒,因著政治立場之不同,就容許彼此如此的敵視呢?那種「恨」是從哪裡出現的?或許「恨」是太強的字眼,總是認為立場不同的人「頭腦太簡單」,這樣的感受又如何被確認的?我認識許多政治立場不同的基督徒,他們的為人、靈性、成就都值得尊重,然而只要碰上政治立場,似乎所有的屬靈原則都被拋出腦外了。為什麼我們容易在政治議題上衝動?問題可能出在我們生活上的operating-circle───不知不覺中幾層過濾後所形成的圈子,相互鞏固彼此的見解,久而久之,別人無法進來,自己也出不去。不同的圈子,於是註定無法彼此了解、欣賞。在譜寫馬偕歌劇的過程中,最令我感動的就是馬偕極力打破自己侷限,想盡辦法進入當時台灣各地不同的圈子,結果不但領人信主、建立了眾多的教會,而且改變了那些人的價值觀。馬偕唯一在意的就是要傳福音給台灣人,他沒有畫地自限,反倒為主「圈」到了很多人。今天的我們都有圈子,圈內的我們拼命向外招手想引人進來,總以為圈外人不知好歹,豈不知我們的圈子為鋼筋水泥所建,大門深鎖,要進來,可真不容易。
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會同意,今天台灣社會的對立,歸根究底是政客與媒體惡搞的緣故。針對這點,我有一點建議:到總統大選結束以前,拒絕再看任何政論節目。約書亞沒有要以色列人去辯論是否要入應許之地,沒有船隻沒有橋樑,而想過約旦河,是否缺乏智慧?重要的是—看見耶和華的約櫃,而我可以保證政論節目的內容,不會讓我們看見神在掌權,反而帶來不良的副作用。
德國作家Frieder Lauxmann在【漫遊哲學花園】這本書中寫著:「我們吃東西不會讓別人替自己吸收消化,但是思想呢?愛惜自己的大腦,因而讓別人替自己思考或老是愛搭思考便車的人,這筆帳總有一天要讓他自己承擔。」政論節目上的主持人或名嘴,你真能夠信賴他們為我們來思考嗎?他們所挑的題目、對事情看法的角度、出發點,都能夠禁得起考驗嗎?我們自己又能夠不受影響嗎?你花多少時間為台灣、為總統大選來禱告,在主面前尋求?否則為何你以自己的立場來論斷你的弟兄?政論節目的用意就是要引起爭端,才會有收視率,而不是所謂的真理越辯越明,而你的收看只代表你的支持。
在歌德的觀念中,所謂的研究是指對世界的認識,也就是「在最深處凝聚整個世界」的事務。但現今的社會價值卻不會提出這種歌德式的問題,覺得讀書跟長期準備考試沒有兩樣。所以你看總統候選人提出來的政見,從基督徒的角度來看,有哪一項是針對問題核心?
浮士德說:
看哪,我們根本一無所知!
我的心為此全然燬為灰燼。
看哪,我們根本一無所知!
我的心為此全然燬為灰燼。
我們確實對政治的黑暗一無所知,對台灣藍綠對立緣由也不見得了解,然而我們的心不必為此燬為灰燼,因為我們可以看得見神的約櫃。雖然我們對明天的路一無所知,明天的路我們向來沒有走過,但是只要我們跟隨神、敬畏神,我們必然會知道所當走的路。
讓我們學習馬偕,打破自己,要台灣人得到主之所以得著我們的。台灣的盼望單單在於主耶穌,讓我們迫切的為台灣,為這次總統大選禱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