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4日 星期三

迦南美地前,智者低語 ~ 朱頌恩


2005-07-05基督教論壇報

詩篇九十篇是摩西的禱告詩,詩中所彰顯的情景,好像摩西走完了人生的路程,心中有許多的感觸,他站在高處俯瞰應許地,他一生就是朝著那塊地奔走。現在他清楚自己不能進入那地了。他承認這個痛苦事實,並也從上帝領受到這個事實,但卻不能止息他的切望,心中不禁發出感慨之詩。

 雖然他不能進入那應許之地,但他有的是賜迦南美地的上帝,因此當他看到上帝的榮美和莊嚴時,不禁熱烈的呼籲神的子民,要歸回到神的面前,當思考你的一生要如何過?

序曲:頌讚永恆的神
 1-2節是本篇詩的序曲,也是詩人出自肺腑之言的認信,他大膽地稱呼「主阿」,作一個強而有力的開頭,但也表示對這位「主」俯首稱臣,顯示詩人深信他所信的這位「主」,是掌管一切的主宰。並且以下的確認,詩人表達了對於這位掌主權的主的體認,
*祂是我們的居所(1節)
 第一是,你世世代代作我們的居所,在聖經中,信仰之偉人對神都有自己的體認,大衛說:「耶和華是我的牧者」,亞伯拉罕曾深深的認識「耶和華是以勒」的神,然而,摩西此時對神有一個既深刻而又獨特的體會,那就是「耶和華是我們的居所」。

 這裏的居所所指的不是地方,而是人,他並非說耶和華為他建造了一個住宅,乃是說耶和華就是他的家。摩西飄流一生,甚至至終仍沒有進入神應許之地,然而,他與神的關係解除了人對土地的飢渴,因為耶和華祂自己就是摩西的家,因此,他為這樣的關係而稱頌神。

*祂是永在的神(2節)
 第二是,「諸山未曾生出、地與世界你未曾造成、從亙古到永遠你是神。」這一節告訴我們,這位主不僅是創造的主,且在未造世界以先,祂就是神,且永遠是神。所以只要我們人生的錨拋在神身上,你就不用擔心你所倚靠的會不會消失?你所投注的保障會不會倒閉,因為祂是永永遠遠存在的神。

現實中感嘆人的脆弱
*從神的眼光看人的有限(3-4節)
 接下來的3-12節是詩人從現實中看見人生的脆弱,因人是有限、短暫及沮喪的。從3-4節來看,是詩人對人生有限的反映,因詩人察覺到人類「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創世記三章19節)。

 這個事實更使我們明白一件事,就是世人所追求的名利、地位、錢財,我們一樣也不能帶走,就像人常說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這不僅說明了人的有限,也說明了這是人無可逃避的命運。

 這裏詩人將神的永存(2節)與人的必朽 (3節)作一個尖銳的對比;並且,在上帝看來千年如同已過的昨日又如夜間的一更,「一更」只有四個小時,說明了時間極短,若睡著了就更不會有什麼特殊的感覺,因此從上帝的眼光來看,人類出於塵土、歸回塵土,即人的一生,在永恒的神看來是轉瞬即逝、極其有限。

時間消逝如流水
*悲嘆人生短暫(5-10節)
 接著詩人用了三個比喻來顯示人的脆弱和短暫。首先,是暴風雨後的短期洪水,來匆匆去也匆匆,河水是一去不回頭的,有一個希臘哲學家說:「你不可能在一條同樣的河水中走兩次」,因為河水一下子就流失走了,人生的時間也像河水一樣匆匆的流失,不能再有第二次的機會,也不能重來。

 第二,是如睡一覺,通常我們一天當中最沒有感覺、最安靜的時候是什麼時候?就是我們睡覺的時候,如果我們在白天有什麼煩惱、有什麼不高興的事,我們會說:「睡一覺起來就沒事了。」
 這表示睡覺是在人最不知不覺的狀態下,一下子就過去了,而且這段時間也最不惹人注意的,我們不會睡到半夜爬起來看看我已經睡了多久了,還計算我剩多少時間可以睡,也不會半夜爬起來分析我今天的睡眠品質好不好呢?

 每當我被鬧鐘叫醒時,常常覺得我不是才剛躺下去睡覺,怎麼一下子就過了一個晚上了,所以人的一生就好像睡一覺一樣,在不知不覺中就過去了。

 第三,是如生長的草,早晨還在發芽生長,晚上就凋萎枯乾了,我們常會聽人說「日子過得真快」、「想當年我才剛生孩子,現在已經是當阿媽了」、「我不是才剛進神學院而已,怎麼那麼快就要畢業了?」
生命流逝勞苦裏
 是的,人生過的真快,只要人活著總是避免不了老去,相信很多人看過《鐵達尼號》,那裡面有一個很大的對比,就是年老的女主角回想起當年她年輕貌美時搭上《鐵達尼號》時的情況,聽她在講好像是前不久才發生的事,還歷歷在目,而如今她已經是一個滿臉皺紋的老人。

 詩人摩西是用巴勒斯坦沙漠地帶所常見的自然現象,來描述人生的短暫及無柰,更重要的也是要提醒我們不要糊里糊塗的過日子,而是要過得更有意義。

 詩人不僅描述人生的短暫,以下更是悲嘆這樣短暫的生命竟然是消逝在罪孽、勞苦裏,活在神的忿怒之下。特別是7-9節,詩人提到「(上帝的)怒氣,忿怒」(第七節),「(我們的)罪孽、隱惡」(第八節),「(上帝的)震怒」(第九節)等話的時候,便將人偏離上帝的實質加重了描述。特別是7-9節詩人用漸進平行體來強調神對罪孽的痛恨,以及人生的光景:
「…因你的怒氣而消滅←→因你的忿怒而驚惶」
「…我們的罪孽擺在你面前←→我們的隱惡擺在你面光之中」
「經過的日子都在你震怒之下←→度盡的年歲好像一聲歎息」
 「人的一生不過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記得在一次的實習中,與傳道去探訪一位老姊妹,當時傳道也和她分享這一段的經文,這位老姊妹說:「我若活到七十歲已經很多了,若是活到八十歲這些都是多的。」可見我們都知道自己的年限,且在這人生經歷中,最值得的驕傲也只不過是如同勞苦愁煩,迅速消逝,好像雀鳥一般地飛去。

 這裏有個極為顯著的對比,是1-2節與3-10節兩者之間的對比排列。3-10節似乎有一種消極放棄的態度,而1-2節的看法則剛好相反。作者並不認為「從亙古到永遠」的保證(1-2節),會因3-10節的意思而不成立。他持定最初的主張。耶和華永永遠遠地作人的居所,是這篇詩之中主要的宗教實質,這篇詩的中間部分並不消弭這種實質。
上帝本身就是答案
*尋求從神來的智慧(11-12節)
 因此詩人從消極的哀愁,將焦點轉向耶和華,大聲疾呼「然而這樣短暫、沮喪、活在神震怒下的人生,又有誰曉得你怒氣的能力?並誰按著你該受的敬畏曉得你的忿怒?」這裡詩人發問「誰曉得…」,是一個修辭的問題,似乎不需要答覆。

 真正答覆起來,也只是反面的,表明誰都不會曉得,不能真正明白。在詩篇中,詩人有時會以疑問句的方式訴苦(詩篇四十四篇),然而這不是求答案,因為詩人知道上帝本身就是答案,詩人只是藉著發問將自己的眼光轉向神,告訴自己在這樣絕望的情況底下,認定神就是我們的指望。

 在11節這樣的引發點下,詩人引往了下一節。詩人知道縱然死亡逼近,儘管生命如此短暫,但我們總是沒有留意,因此詩人求神親自來參與我們的生命,教導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就得著智慧的心。我們常常都不懂得怎樣數算日子。

 然而在聖經中記載了一個從積極面教導我們,數算日子的智慧是從耶和華而來,箴言第二章說:「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也就是說智慧的心是伴隨著敬畏耶和華而來的(箴言二章5節)。

 而敬畏耶和華而得的智慧,何以能幫助我們面對人生的痛苦呢?乃因詩人雖發現人的有限、痛苦、死亡是無法改變的事實,然而敬畏神而得的「智慧的心」是不會受眼見的憑據所左右,也不會因鐵一般的實證感到惶恐,他所關注的,是耶和華作主宰此永不改變的事實。

痛苦中懇求救助
*求神回轉使苦轉樂(13-15節)
 到了第13節詩人的語氣好像突然轉變了,似乎轉變為強烈的埋怨,然而這樣的轉變為我們提供了這一篇詩篇的主要線索。

 當詩人將目光轉向神,他關注到永恆不變的神是他這有限的人唯一的答案時,此時他對上帝的信靠,並不導致被動的接受,乃是強烈的表達自己的心聲,因此此刻詩人向神呼喊「求你轉回吧!耶和華,要到幾時呢?求你為你的僕人轉意」。

 詩人何以認為上帝會垂聽他的祈求?乃因他緊緊抓住以色列民所認識的耶和華,是一位慈愛的神,縱使我們人雖有罪、雖活在神的震怒之下,但神的慈愛比生命更好。

 我想起一個故事,有一個年青女子,有一天離家出走,做母親的一直盼望著祂回來,但她想如果登出女孩子的照片,恐怕會影響女孩子的名譽,於是媽媽就登出自己的照片,下面填著:「她需要妳,她等候妳」。

 這個女兒在外面流浪了三年,搞得一塌糊塗,她實在沒有臉回來,可是她到處看到那張母親的照片,上面又寫著:「她需要妳,她等候妳」,於是就回去了。她三更半夜回來,家中的前後門都沒有關上,她就輕輕地溜進去,媽媽一看見她回來,高興得說不出話來,只有抱住她。

 女兒第一句話就問說:「為什麼家裡這麼不小心,三更半夜了門也不關?」媽媽回答說:「女兒啊!你走了三年,這三年來我的門從來沒有也沒關過,我天天把門開著,等候妳回來。」
 這世代有多少人,也像這女孩子一樣,一生過著流浪漂泊的日子,不知何去何從,笑容早已被愁煩給奪走了,喜悅也早已被勞苦給壓垮了,不知何為愛;不知何為歡笑。

 然而這位慈愛的神,仍敞開大門,期望我們進到祂的家中,祂願以慈愛代替愁煩,以喜樂代替勞苦。

*求神顯明堅立事工(16-17節)
 接著16-17節是本篇詩最後的禱告,在禱告中,詩人祈求神的拯救工作和恩惠向僕人顯明,並使僕人的後裔也蒙恩,得看見神的榮耀。

 在17節「主」這個強而有力的字再次出現,與這篇詩一開始的「主啊」的稱謂相呼應。所以詩人最後的禱告不僅回應前面所述的,更進深一層表達出兩個至誠的心願。一乃願神的榮美歸於我們,另一則是堅立我們手所作的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