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cbs.ntu.edu.tw/formosa/arts/music/mp3/music_09.html
內容解說
◎釋惠敏教授
西方宗教音樂之「安魂曲」(拉丁文, requiem)的本意是「安息」之意,是羅馬天主教堂為死者而作的彌撒儀式,也用於稱呼此種彌撒儀式樂曲的形式。許多著名作曲家,如莫札特、佛瑞和布瑞頓(Britten)都有寫過安魂曲。
印度佛教的傳統,於葬亡時,諷詠《佛說無常經》,闡說人生無常,老病死難免,應放下執著,則能體悟不生不滅(涅槃),寂靜解脫。以如此教義,超度亡者並且寬慰生者。二世紀左右,佛教的文藝大師馬鳴菩薩,將諷誦佛經的儀式分三段(也稱「三啟」)進行。首先,以偈頌禮讚三寶,其次正誦經文或咒語等,最後陳述迴向發願(或偈或文)。從此之後,成為佛教儀式的基本結構。
中國佛教則由於念佛求生西方阿彌陀佛國淨土的法門流傳很廣,所以諷詠《佛說阿彌陀經》比較普遍。此次,曾以『馬蘭姑娘』榮獲金曲獎「最佳作曲人」之錢南章教授,得到90-1期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補助,採用目前台灣佛教界超度亡者唱念儀式,創作此匯集中西風格的大型合唱曲『佛說阿彌陀經』。
全曲包含:1. 序奏,2.蓮池讚,3. 淨身業真言,4.淨口業真言,5.淨意業真言,6.安土地真言,7.普供養真言,8.開經偈,9.佛說阿彌陀經 (主文,1858字),10.南無阿彌陀佛,11.往生咒,12.彌陀讚,13.讚佛偈,14.大慈菩薩發願偈,15.三皈依,16.回向偈,17.尾聲等部份。 基本上,仍然保有印度佛教「三啟」的傳統。1. 序奏~8.開經偈是屬於第一段「禮讚三寶」的意義,9.佛說阿彌陀經~11.往生咒(乃至12.彌陀讚,13.讚佛偈),則是正誦經文或咒語的主體,14.大慈菩薩發願偈,15.三皈依,16.回向偈,17.尾聲,則是第三部分陳述「迴向發願」的表達。
其中,3. 淨身業真言,4.淨口業真言,5.淨意業真言是以「真言」(神聖語句)表達佛教禮儀中的三個基本要素-身「禮拜」、口「讚誦」、意「觀想」,使得三業清淨。超度亡者的主體經文《佛說阿彌陀經》是9.佛說阿彌陀經。其內容敘述阿彌陀佛西方淨土之清淨莊嚴,而勸念佛往生的經典。
阿彌陀(Amita, 無量光、無量壽)佛,因宿世誓願,以及無數劫修菩薩行,建立西方極樂世界。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此佛土千百種欄楯、羅網、寶樹遍滿。又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微妙香潔的蓮花開放。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佛力變化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阿羅漢與諸菩薩眾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若能深信發願,念阿彌陀佛名號,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即得往生彼國;同時六方諸佛各出廣長舌相,證明釋迦佛所說真實不虛,並對念佛眾生同加護念等。
其實,此經典蘊含著「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的深理,讓我們藉由念佛的信願力,了悟無常,放下自我執著,體悟寂靜解脫-阿彌陀佛的慈悲、智慧,極樂世界的清淨莊嚴-皆可在我們現前一念心中出現。對於死亡,不看作是人生最大的失落,而是人生最大與最後的布施;它也不是最痛苦的過程,而是一種人生最深奧的學習。
錢南章教授之全曲編制,包括台北愛樂合唱團120人、台北愛樂室內合唱團30人,及4位打擊樂器,所使用的樂器包括:大鼓、大堂鼓、罄、碰鈴、木魚、16個Tom Tom鼓、100個本土牛鈴,西藏長號、泰來鑼、雨棍、拍板等,以製造出各種不同的音響效果,全曲約有30分鐘,氣勢磅礡,蕩氣迴腸,實在是佛教音樂的一大鉅獻。
音樂是撫平人心不平安的良藥,激發信心與願心的補品。我們期待11月19日於國家音樂殿堂,台北愛樂合唱團的『佛教安魂曲』--「佛說阿彌陀經」,可以成為我們心靈的初冬滋養品,也可讓我們體驗:於佛教殿堂之外,另一種感動與共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