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9日 星期六

管風琴狂(七)遊草山,賞美樂

基督教論壇報2010/4/13


獻琴禮拜之後,連續三個禮拜二的晚間,我們特別邀請了包克多教授,舉辦了三場「開琴演奏會」。我們將教堂的座椅全部反向,讓聽眾不但可聽到琴聲,更可見識演奏者雙手雙腳併用的功夫。

三場演奏會,教堂在7點不到就已擠滿了聽眾,許多人站著聆賞,擠不進教堂的,乾脆在教堂前的草坪上半躺下啦!那幾天,星光燦爛,場外的朋友們都說:「好感動喲,星辰似乎一閃一閃地與管風琴聲相互唱和讚美上帝呢!」

見識手腳併用的工夫

嶺頭,台灣神學院禮拜堂中的管風琴琴韻,一下子成名了,許多往草山(也就是陽明山的前名)旅遊的朋友們,總會兼程參觀神學院的管風琴,禮拜堂因而名滿台灣。新婚的婚紗照,台灣神學院是最重要的場景,教會以「郊外禮拜」為由全體搭遊覽車到台灣神學院的教堂舉行主日崇拜,嶺頭好不熱鬧!

而我總是藉此機會向會眾介紹「管風琴之美」,不但提供各色各樣管風琴造型的幻燈片,更示範演奏。而會後還邀請大小朋友們上閣樓參觀管風琴的大小管件、鼓風機,還有一切機械操作的原理(註1)。

消息傳開了,幼稚園、中小學及大學都相繼以「遊草山,賞美樂」為名,到台灣神學院參觀。我最忘不了那些幼稚園的小朋友們,他們安靜專心地聽我講解,欣賞幻燈片時,驚嘆之聲此起彼落,讓他們吹奏不同音色,長短與大小各異的音管更是他們的最愛。

禮拜堂名滿台灣

幾年之後,我們設計了「駐院管風琴家,駐院教會音樂家」的策略,在教會會友的共襄盛舉下,幾乎兩年就邀得一位貴賓。來自世界各國的教會音樂專家及管風琴家如:

美國的John Tremaine夫婦(雙雙已於15年前逝去)、James Welch Timothy Albrecht夫婦、Colin Andrews及Janette Fishell夫婦、John Walker 瑞士的Albert Bolliger,奧地利的Marek Kudliciki,法國的Marie-Claire Alain,有的一至二週,有的停留一至二個月,甚至也有自己申請特別的學者獎學金駐進台灣神學院一個學年之久的。這些傑出的管風琴、教會音樂的教授們,帶給學院各種不同風格的管風琴音樂以及各國特殊的演奏及詮釋。而他們人格的影響,在與平日學生、教師的互動之中達到了最佳效應。而在神學院教堂師生禮拜中的司琴,管風琴教學以及演奏會中,不斷從草山傳出了管風琴的樂音。

註1.參考陳茂生著,《樂器之王──奇妙之音,管風琴》,人光出版社,台灣,台南,1994年初版。2005年,台北功學社資助再版。



◎陳茂生/美國中華基督教音樂崇拜學院特任教授

2010.04.13   
傳奇管風琴家羅曼 克拉諾夫斯基(上)


基督教論壇報2009/10/20-22(上)
前言:基督教論壇報藝文版主編邀我寫一篇,介紹第一位以色列籍音樂家應邀來台灣演奏管風琴的文章。詳細研讀相關資料,激勵我更深入挖掘這位自己不甚熟悉的人物之背景。經過與克氏本人的電話交談及了解他提供的資料、故事,發現他的管風琴「心路歷程」與我從1976年開始,從台北嶺頭的台灣神學院開始推廣、介紹管風琴音樂及教會的深厚淵源的過程,竟有太多「同病相憐」之處,也就更加好奇的追蹤。

今年11月14日,星期六晚上,國家音樂廳為台灣的愛樂者端出了一場管風琴的盛宴!以色列籍的傳奇管風琴家/作曲家─羅曼‧克拉諾夫斯基,將演奏巴赫的經典之作、法朗克的浪漫曲目、林克的稀有作品以及克拉諾夫斯基自己創作的精彩管風琴觸技曲。

管風琴的盛宴

1955年出生於烏克蘭的羅曼‧克拉諾夫斯基,五歲時拜亞美尼作曲家/鋼琴家,哈察都量(Aram Khatchaturian)為師,更因音樂家父親的影響,使他廣泛接觸交響樂。小羅曼到15歲時,雖然鋼琴琴藝已甚高超,作曲才華也甚顯著,卻因哈察都量對於作曲的要求「超」嚴格,而選擇了演奏及詮釋音樂之路。

他不但考進了音樂院,同時也考進了樂團擔任專任的鍵盤樂手。26歲時,開始對管風琴及其音樂情有獨鍾,拜名師柯茲諾娃(Galina Kozlova)習藝。三年之中琴藝突飛猛進,特別深愛巴赫以及梅湘的作品。恩師突然去逝雖然給克氏相當大的打擊,但是他對於管風琴的熱愛促使自己參加歐洲的管風琴大師班,廣泛接觸歐洲管風琴名家及音樂,琴藝更上一層樓,知識更深且廣。

管風琴家/北極研究員

1990年,克氏移民至以色列,猛然發現身為管風琴家,在以色列這個國家,竟像是一位從事北極研究的科學家,「孤單無伴」(台語發音)。在以色列,管風琴家屈指可數,而且都是「移民」。在地的猶太人很少知道管風琴為何物,更別提學琴的人了。

全以色列境內只有海法大學的一架管風琴(克氏還戲稱它是當裝飾品用的,因為幾乎沒有人演奏它),以及在台拉維夫(Tel Aviv)的「以馬內利」教堂一架16組音管的管風琴,其他的音樂院或教堂都是使用電子琴或鋼琴。

從清道夫到首相座上賓

克氏剛到以色列,人地生疏,不但發現管風琴師是「稀有動物」,更深刻體會當音樂家的辛苦。他雖然有機會亮相演奏或與樂團合作,也在音樂院兼任鋼琴教師,但生活的重擔,迫使他從事街頭「清道夫」的工作。每天下午到晚上辛苦的工作。

後來,偶然地被眼尖的媒體人員發現了這位「音樂家清道夫」,被當時以色列出名的電視脫口秀主持人,錫龍(Dan Shilon)邀上了節目。從此,常常有人在街頭搖下了車窗,向這位「音樂家清道夫」致意,也有人是因好奇而向他說「哈囉」的。

當時的以色列總理,拉賓先生也看到了電視上的羅曼先生,心生敬意而邀請他到官邸演奏!官邸沒有管風琴,但官員們竟然找來了一架荷蘭製的「Johannnus」電子琴讓他演奏。克氏在「無魚蝦嬤好」(台語發音)的情況下,誠心演奏了巴赫的「聖詠曲」及出名的d小調觸技曲及賦格,獲得滿堂采,名聲不脛而走,也因而被耶路撒冷的魯賓(Rubin)音樂及舞蹈學院禮聘為管風琴助理教授。

珍惜教學機會

克氏開了200公里的車程到了魯賓音樂及舞蹈學院,才發現該院並沒有管風琴,僅有的也是一架荷蘭製的「Johannus」電子琴,學生也只是小貓兩三隻。但是羅曼珍惜這難得的教學機會 ,每周一次,在他清道夫的工作之後,開車去耶城教二、三小時的「管風琴」學生。他說,每周一次來回400公里的車程當然辛苦,但他卻能「甘之如飴」地教了四年的課。也因為如此,竟為他打開了通往歐洲各國演奏管風琴的寬敞大門。 (未完待續)



基督教論壇報2009/10/30-11/2(下)


1995年以色列總理拉賓被刺身亡,克氏非常驚嚇哀慟,為了紀念他的大恩人,羅曼以猶太音樂元素為樂思,寫出了他的第一首管風琴曲「拉賓總理追悼曲」(Mourning Itzhak Rabin),這也是他封筆作曲25年之後的第一首作品,他自己彈奏悼念拉賓總理,以色列人上下,感動有加,克氏的名聲遠播。

這首作品,更促使他繼續鑽研猶太音樂的精華,小品不斷湧現,於1996年發表了他的「猶太交響曲」(為管風琴),羅曼因此作品而成名。

歐洲各國名家不但要求演奏他的作品,更邀請他親自演奏及詮釋。其中演奏他的作品最勤的是法國名演奏家Domenico Severin以及瑞士名家Patricia Ott。13年來,羅曼的演奏及講學,足跡遍及歐洲大陸名城,演奏了數不盡的歐洲名琴。到目前,除了許多的管風琴小品,重要的大作品包括「觸技曲」(獻給Domenico Severin)以及三首管風琴「交響曲」。

六張錄自歐洲名琴的管風琴唱片以及一張鋼琴演奏的唱片。克氏還將他的第二及第三首管風琴「交響曲」,獻給了瑞士的Margrit Pfister女士以及德國的管風琴家及音樂學者Peter Brusius教授。前者雖然不是學音樂的人,卻因為喜愛克氏的音樂,自願為他安排接洽歐洲的演奏行程。後者則像是克氏音樂創作的代言人,成功地詮釋及演奏克氏的作品。

難得的耳福

這場在國家音樂廳的管風琴盛會,羅曼先生除了演奏音樂之父,教會音樂的守護聖者巴赫的經典作品,以及法國浪漫派大師,聖樂導師法朗克幽雅感人的「前奏賦格與變奏」之外,比較難得的是台灣首演的早期德國浪漫樂派的作曲家,林克(Christian Heinrick Rinck)的「長笛協奏曲」。這首作品初看像是為長笛而寫的協奏曲,事實上卻是林克巧妙地運用了管風琴的「長笛音管」而以協奏曲的形式譜出了的精彩管風琴音樂。右手以長笛音管的獨奏與合奏產生了幽美的對比而構成令人激賞的協奏曲音樂。特別是那幽美的旋律盤旋在「阿貝提低音」(Alberti Basses)之上,達到了令人屏息的高潮。

而更難得的是克氏原創的管風琴觸技曲“Toccata Dominecale”。這是作曲家呈獻給當代法國管風琴名家Domenico Severin先生的精彩作品。全曲約6分半鐘,絕無冷場。高超的管風琴技巧的表現 ,幾乎涵括了所有管風琴音管特色及音域,構成表現力強烈無比的樂章,時而排山倒海澎湃浩瀚,時而靜謐甜美,討人喜愛。而突出的垂直和聲及音叢的應用更令人驚嘆!相信會是一場飽人耳福、心靈獲激勵的難得之夜。

◎陳茂生/美國中華基督教音樂崇拜學院特任教授

   

管風琴狂(一)奇緣定終生



基督教論壇報2009/10/13-15
1965年八月的一個主日,大學三年級的我與兩位同時在南台灣接受預官特訓的好友,相約前往台南的東寧基督長老教會參與主日崇拜。午餐後,該教會的指揮弟兄問:「嘿!要不要參觀台南神學院?」一行四人興沖沖地走了半小時的路程,到了幽雅的校園,彷彿置身於另一個世界。

那花園似的神學院,紅磚建築的禮拜堂,古色古香的房舍及庭園設計,讓我們那幾個「阿兵哥」留連忘返。逛累了,我們聽到了從禮拜堂傳出了特殊的樂音,就衝進了禮拜堂。樂音充滿了整個禮拜堂,竟是我們很喜歡的聖詩「聖主頭額會受傷」。

大家乾脆坐下來聆賞,找到了樂音是從禮拜堂的閣樓傾瀉而出的,也看到了許多大小不同的管子,心想「這大概就是音樂欣賞書中的管風琴吧!」

禮拜堂流瀉美妙樂音

看不清彈奏者的面孔,但從她的頭髮顏色,我們猜她是外國人。我們繼續聆聽她彈奏不同的聖詩,那迷人的自然音色,豐富而變化多端的和聲叫我們忍不住讚嘆!琴聲停止時,我們熱烈鼓掌,把彈琴的人嚇了一大跳。

那位洋面孔的大姑娘用雙手撫著心口說:「哇!恁使我驚一著!!」(竟是台語發音呢!)這才真的使我們「驚一著」。原來,她是英國派來的宣教士,梅佳蓮老師。她熱心地為我們介紹那架管風琴寶貴的歷史(註1),然後介紹了它的發聲原理,它與教會崇拜的淵源流長。

除了示範,她更邀請我們「試彈」。我的心七上八下,眼看著那個雙層的手鍵盤以及供雙腳彈奏的腳踏鍵盤,還有大小不同,似乎數不完的管子,加上許多看不懂的音栓名,不知如何開始。梅老師不厭其煩地將每支音栓的特色及功能解釋,我就大膽地彈起了聖詩「美妙主耶穌」,竟感到自己的心跳與琴音相互呼應,而管風琴的聲音更像是自己的呼吸與歌聲的調和。

梅老師更坐在我的左邊,用雙腳彈奏著低音部,頓時,整首聖詩更豐富圓潤,使好友們情不自禁地投入合唱行列,整個下午我們就享受在管風琴聲及歌聲之中。

梅老師又問,「恁真愛這管風琴,對麼?」我們直點頭,都講不出話來,而我深知自己與管風琴已經結下了不解之緣了,坐在琴座前,內心向上帝說:「上帝啊,您若允許,就讓我在工學院畢業後出國學習教會音樂,主修管風琴吧!」

風琴/電子琴/管風琴

暑期特訓結束,我回到了母會,台北雙連基督長老教會,繼續參加聖歌隊以及司琴的服事。當時,教會專任的風琴師郭順良老師的琴聲仍是那麼吸引人,但我卻無法忘懷台南神學院禮拜堂裡,那莊嚴浩翰的管風琴聲。

我當時已是雙連聖歌隊的助理指揮,也常在晚間禮拜擔任司琴(註2),但每次彈奏那架要用雙腳「灌風」的風琴外,心裡總會想「雙連教會要是能有一架管風琴,不知會有多精彩!」

我將心中的想法向主任牧師陳溪圳牧師分享,他雙眼發亮說:「這是好主意耶!但是誰來彈琴?」我說:「我希望能出國研讀教會音樂,主修管風琴」,他更興奮地說:「太好了,我一定為你寫介紹信」。

1968年,我大學畢了業又服了預官役,從花蓮回到了台北,被母會任命為聖歌隊指揮,仍繼續擔任晚間的禮拜司琴。那年,功學社引進了日本的Yamaha電子琴機種(是為夜總會娛樂而設計的,但製造商也聲稱可以彈奏聖樂)。我那對於管風琴的熱情暫時導入了電子琴的學習(因為它也有兩組手鍵盤以及可供左腳彈奏的腳踏鍵盤)。

我心想,「嘸魚蝦嬤好」(台語發音,意思是「寥勝於無」),拜在當時電子琴名師阮美姝老師門下認真學習,不但上了中山堂演奏,還為功學社做了環島旅行演奏,有時還為地方電台的歌星伴奏呢!山葉電子琴為學習,多少紮下了一些手腳併用的彈琴功夫,卻更激發我學習管風琴的決心!

只是,工學院土木系畢業的人,在當時是一定得申請國外的相關科系,才有可能被「教育部」放行而出國留學的!我就邊上班,邊申請美國相關科系的學科,努力準備英文的「托福」考試。

1970年春天,帶著全教會的祝福及陳牧師的介紹信,我飛到了紐約州的雪城(Syracuse,因常下雪,台灣的留學生都叫它雪城)。原只是為了拜訪正在雪城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母舅以及他的家人,沒想到舅舅的一句話,「留下來吧!這兒的查經班需要你呢!」這一留,竟是上帝為我打開了學習教會音樂的第一扇門。

我不但參加了查經班,還帶領弟兄姐妹唱聖詩,唱台灣民謠,還上過電視呢!後來,雪城的一間衛理公會聘我當他們的「音樂傳道」,查經班的許多弟兄姐妹,舅舅的一家人都投入了服事,除了主日崇拜的詩班獻詩,更參與了每主日夜間的廣播崇拜節目,詩班竟超過了三十人。

而我除了接觸更多的聖樂,更學會了一種較特殊的電子琴(Hammond Electronic Organ),它是需用雙手及雙腳彈奏的,只是這電子琴卻更讓我想念管風琴的美妙莊嚴樂音,常會找機會去該城有管風琴的大教堂以及雪城大學音樂系聆聽管風琴。

神恩奧妙

我出國時,身邊帶著陳牧師為我讀教會音樂,主修管風琴的介紹信。雖然,身不由己地在雪城大學土木研究所攻讀「空氣污染學」,但卻已著手申請可以研習教會音樂又有管風琴課的學校了!

教會的牧師很清楚我的心意,對我鼓勵有加,極力推薦我申請與衛理公會有關的Asbury神學院,那是在距離紐約750哩的肯塔基州呢!另外,還推薦了在芝加哥的慕迪聖經學院。他認為這兩所學校應是最適合我這種「晚年」決志獻身於教會音樂的人(我當時已是29歲了,許多音樂院不太願意收錄這種「老人」,因為骨頭已經太硬,手指不靈光也)。

1971年5月15日,我同時收到了慕迪聖經學院及Asbury神學院的入學許可,慕迪提供了我免學費獎學金,但是Asbury神學院院長室專函卻把我嚇壞了,不但說是誠心歡迎我入學,還提供了兩年的全額獎學金!這是上帝豐盛的恩典以及祂奧妙的帶領,才有可能讓我這又土又木的工學院生,有機會進入神學院的教會音樂碩士班,攻讀教會音樂,主修管風琴。

(註1:1964年由美國宣教士施麥哲牧師策劃,將這架美國Wilson管風琴公司製造(1880年),裝置於維州彼得斯堡的第二長老教會。該會於1963年擴建,該會的Richard S. Reynolds夫人就協助一切費用,捐贈給台南神學院,成為台灣史上第一架管風琴之一(另一架也是由施牧師策劃,同時間運到了台中東海大學)該琴現已暫移至台南東門教會,將來會移至奇美博物館。

註2:當時雙連基督長老教會的風琴,算是台灣教會中最好的風琴,它是用簧片排列,由雙腳踏板「灌氣」,振動簧片而發聲。有許多不同音色及音高的音栓設計,彈奏聖詩是享受呢!我為了司琴,拜了當時雙連教會的專任司琴郭順良為師,經過了三年的訓練呢!郭老師後來竟成為我的姐夫,多少也是「風琴之緣」吧! (未完待續)

◎陳茂生教授/美國中華基督教音樂崇拜學院特任教授

   

管風琴狂(二)音樂、建築的完美結合

基督教論壇報2009/11/17-19



能夠主修管風琴是我多年來夢寐以求的,但是我只有鋼琴、風琴及電子琴的基礎。因此,指導教授布坎南(Professor Buchanan,他是紐約協和神學院聖樂系畢業的頂尖管風琴家,是Asbury神學院學院管風琴師),從最基本的管風琴技巧以及智識教導我,他第一次上課就告訴我:「院方的入學許可委員會錄取了你,不是因為你的琴藝高超,而是因為你過去多年在教會服事的表現以及將來學成要回台灣服事的決心」。我除了感謝上帝,還是感謝。

布教授耐心十足,愛心有加,逐步帶領我登堂入室,甚至為我打造了一支神學院禮拜堂的鑰匙,使我能在周末及假日自由進出練習管風琴。那架管風琴約有3100支管子,三排手鍵盤以及一排腳踏鍵盤。密密麻麻的音栓教人眼花。

我每天大清早五點就起床,六點鐘開始練琴,練到上學科的時間(8點鐘),然後下午課後晚餐前再練兩小時,晚間8點鐘開始又練個兩小時,一天下來,六小時的練習算是很平常的啦!週末當然練得更多!我的室友馬可兄以及許多同學都開玩笑的叫我〝Crazy Harry〞(我的英文名字是Harry),他們說〝Crazy Harry only wants to play the pipe organ all day long〞(其實,其他神學及宗教教育科目,我也都全力以赴呢!)

管風琴狂

而院內的書店常有我選書購譜的影子,幾位同工常開玩笑說,「你將來一定得雇用一艘船來運回那些書及樂譜吧!」我就是這樣被稱為「管風琴狂」的!只是這狂熱的學習,使我的琴藝進步神速,知識迅速充實,布教授常會在上管風琴個別課時大叫,〝Marvelous I just love your playing〞或是,〝Wow!you really love pipe organ music don’t you?!〞第二學期一開始,他給了我一大堆功課,從巴哈、孟德爾遜、莫札特到法朗克、杜普瑞等大師的管風琴作品,說是要我挑戰「高難度」的曲目,更要著手準備畢業演奏會!

在Asbury神學院的兩年學習,真像是「十年如一日」地過去了。兩年中,布教授時常帶領我們參觀不同教會、神學院、大學以及管風琴製造廠,不但使我大開眼界,越發深深愛上了管風琴之美。它那音樂及建築藝術的完美結合,幾乎沒有一架管風琴是相同造型;它那大小不同,管件數量相異,風格及音效特殊的種種特點就是那麼引人入勝。

畢業演奏那天,布教授似乎比我更緊張,我是他第一位台灣來的學生,他說他很珍惜這教學機會。他帶領我禱告,祈求上帝帶領我的心以及雙手雙腳,讓我能「得心應手(腳)」地把我對管風琴的熱愛以及對上帝深摯的感恩及讚美完美地表現。獨奏會結束了,布教授率先站了起來大叫:「Bravo!」全場掌聲不斷,我站在琴座前,感動得不知如何是好,最後是雙手指向管風琴,然後以奉獻的手勢,將一切的榮耀歸給偉大的上帝!

學無止境

那年六月中旬,母會的陳牧師來美國「抓人」啦!他說,「你畢業了,可以回台灣神學院教書了吧!」我竟心虛了,知道只有兩年的學習及訓練是不夠紮實的,豈敢就此回台灣教神學院的學生?就請求陳牧師「等」我三年,讓我繼續充實自己!上帝真的很愛我,也清楚我的心意及需要,祂又為我開了另一扇進修的門。當年理工的基礎竟適時地派上用場,使我在GRE的考試中得了不錯的成績,而被美南浸會神學院的教會音樂院錄取為博士候選人。(非浸信會會友,當時若是想進入博班,一定得達到GRE的特定標準,而一旦被錄取,就是學費全免的。)

美南浸會神學院的教會音樂院,在當年是全美相當有名氣的音樂院,學生約有300多人,名教授齊聚一堂。管風琴泰斗赫斯特博士(Dr. Hustad),合唱指揮大師凌忍揚博士(他是華裔的美國人),還有聖詩學、禮儀學的專家。院方那時有四位管風琴教授,十架大小不一,風格不同的管風琴。

追求完美的裝備

赫博士是博士班的管風琴指導教授,我最喜歡聽他彈奏法國的管風琴音樂以及聖詩。他的聖詩彈奏,不但神乎其技,更能詮釋完美,讓會眾愈唱愈愛唱。我很幸運地被他收為學生,但是忐忑有加,因為同學傳言說,「上赫博士的課,不被嚇出眼淚是不算數的」。

我記得自己第一次自信滿滿地準備好了四首曲目,第一首巴哈彈完了,自以為還不錯,卻被赫博士批評得體無完膚!以後三首曲子就可想而知了!下了課,心情壞透了,去接太太下班時,她要為我介紹她的「老闆」同工,我竟回了一句,「心情惡劣,不想見任何人」。

一個月之後,上完了第四次個別課後,赫博士請我到他辦公室喝咖啡,但咖啡未喝上一口,他已寒著臉,滑下了他的雙光眼鏡,以那逼人的藍眼睛盯著我,他說:「茂生啊!你這位博士班的學生,怎麼一個月下來還沒有甚麼進步?」我的心直往下沉,這下慘了,他要是把我「踢出門」,豈不是前功盡棄?我向上帝說,「我決心要念教會音樂,決心回台灣神學院服事,您萬不能丟棄我呀!」

於是,我大膽地向赫博士解釋,自己起步慢,正式學習音樂的時間短暫,也從未被這麼嚴厲地挑剔過,因此學習熱忱一落千丈,雖然練習多多,進步卻不明顯也!赫博士聽啊聽著,臉上表情怪異,他好像想好好地訓我一頓,卻不知從何開始,也好像有所同情,卻是不太願意表達!

為主服事的心

幾週之後,是美國人最注重的「感恩節」,我們夫婦被邀請到赫博士家做客。赫夫人與她母親烤出的香噴噴大火雞以及她們整晚溫暖關懷的言語,似乎抒解了我心中的壓力。而以後的管風琴課,赫博士依然要求嚴格,卻總是充滿鼓舞,他常說:「有心服事上帝,就要竭力追求完美的裝備」。從此之後,我的琴藝突飛猛進,竟能在一年半裡完成了資格演奏會,而對一切有關管風琴的學習更是狂熱!

深知台灣仍未有管風琴維修人才,就趁著暑期與同班的管風琴技師學習維修及調音!我拼命充實自己,寒暑假也都選了課,三年過去了,陳牧師又來美國「抓人」!這一次,我已胸有成竹啦!

◎陳茂生/美國中華基督教音樂崇拜學院特任教授

(附圖:美國大西洋城,世界最大的管風琴)
   

管風琴狂(三)上帝是我的「靠山」

基督教論壇報2009/12/8


1976年初,帶了未曾見過台灣的「美」人太太,飛回了六年不見的故鄉台灣,近鄉情怯,心情好生複雜,不知面臨的會是甚麼!

但是,在台北松山機場迎接我們的,除了父母親及家人之外,竟是陳溪圳牧師及台灣神學院院長,晏寶理教授!我的心頓時開朗,感謝上帝差遣他們來鼓勵我們。

老師,我們可以禱告呀!

二月底,搬進了台灣神學院的教授宿舍後,音樂科(9月,才正式命名為教會音樂系)的助教王光智老師,(現任美國洛城,中華聯合基督教會牧師),帶領我四處察看神學院的樂器設備。音樂教室有不少鋼琴,但都是老舊不堪,多是由美國友人捐贈的,有的琴齡60年以上,彈一個琴鍵可以聽到十個音的老古董呢!而禮拜堂只有一架直立的山葉鋼琴以及一架山葉電子琴。

我的心涼了半截,這些琴要如何唱好聖詩,教出好的教會音樂人才呀!一學期下來,有一天,我坐在教堂鐘樓的台階上,哎聲嘆氣,學生們問,「老師,您怎麼啦?」我說,「老師快死掉啦!」。學生們都「啊!」了幾聲,臉色都變了。我又說,「啊!對不起,我是太想念有管風琴彈奏的日子,沒有管風琴,我的心很虛弱,真的好像要死了呢!」學生們看著我,似乎不太了解我講些甚麼,突然,有位學生大叫,「老師,老師,我們可以禱告呀!可以向上帝求一架管風琴呀!」

啊!我這當了神學院老師的人,竟會忘了上帝是我們的「靠山」。我們師生就在禮拜堂前面向上帝發出了誠懇的祈求。我的心,先是充滿了「歹勢」(不好意思),然後發出了頌讚與讚美的聲音。感謝上帝,透過了學生,再度提醒教導了我信心的功課。

透過學生學習信心功課

暑假期間,有一天院長晏寶理牧師帶了一對美國派至台灣的宣教師夫婦,施麥哲牧師及夫人(Rev. E. Stanley Smathers)來看我。施牧師向我說,「陳主任,我聽說你很希望台灣神學院的教堂有一架管風琴,我在美國密西西比的老家農舍倉庫裡有一架從田納西,緬斐斯的第一長老教會拆了的管風琴,給神學院好嗎?」喔!上帝真的聽到了我們的禱告呢!我興奮地跳了起來,也不管只認識施牧師夫婦幾分鐘,就熱情地擁抱他們,向他們致謝!

但是,院長卻在旁邊說:「陳主任啊,咱學校嘸半個錢可用呢!(他的台灣話不錯)」。我問他是甚麼意思,他說,「學院經費短絀,都是靠會友奉獻,這管風琴的運費、裝置費,更新教堂的紗窗,增購一些管件及零件,至少也要新台幣50萬元。喔!還有裝置時間至少要三個月,施牧師夫婦及助手的住宿及餐食我們都要負責呢!」我向他們說,上帝既然聽了我們的禱告,錢,是小事吧!

上帝賜下管風琴

八、九月開學前的院務會,我將募款計劃向諸位委員報告,大家都樂觀其成,只是授權要我及教會音樂系師生負責募款。上帝已聽了我們師生的禱告,祂絕不會就此撒手不管我們的。感謝上主的宏恩,我們師生全力以赴,分批至許多教會獻詩,分享我們的異象,不到三個月,竟然籌足了款項(有人用現金,有人認捐)。其中有許多感人的奉獻故事。

我最受感動的是一位教會的長老,當時擔任國小教師,他很積極地認捐了三萬元,但回家後被師母訓了一頓,「你豈不知,三萬元新台幣是你六個月的薪水,你要我們一家人吃沙嗎?」但是,他在一年之中完成了奉獻(後來他用台語告訴我,我們真的是『儉腸捏土』奉獻的呢),感謝主,他認捐完的那個月,竟是管風琴運到了嶺頭的台灣神學院的時候。

◎陳茂生/美國中華基督教音樂崇拜學院特任教授   

管風琴狂(四) 管風琴宣教士─施麥哲牧師及師母路得

基督教論壇報2010/1/19-21


施麥哲牧師及師母路得是當時美國長老教會派駐台灣的宣教士。他們在1964年為台南神學院以及東海大學裝置了台灣最早的兩架管風琴(註1)。從此為台灣投下了數不完的心血,特別在管風琴音樂的鼓舞、推薦,以及日後台灣神學院管風琴的裝置,三架管風琴的保養維修及人才之訓練。

施牧師夫婦竭盡心力,帶給台灣教會音樂界珍貴無比的「禮物」,使台灣的基督徒們能時常通過管風琴美妙的聲音,以彈奏及會眾唱和的方式讚美上帝。施麥哲牧師的大名也被列入了「台灣音樂百科辭書」,被尊稱為「台灣管風琴之父」(註2)。

施牧師夫婦為了替台灣神學院節省一筆來回美國、台灣的機票費,在1977年春天,趁著回美國敘職的機會,回到了他們的老家,密西西比州的泰勒城。將他們要奉獻給台灣神學院的管風琴打包裝箱,也將我所要求增加的管件、零件購買妥當,加上為台南太平境重新裝置原置於東海大學的管風琴,所需之管件及零件,總記六噸重,將它當成「後送行李」經由長榮海運運往台灣。他們夫婦則於七月初搭機回到台灣。

為神學院節省運費

兩周之後,基隆海關通知了施牧師去領他的「後送行李」。他們兩人搭早班火車到達基隆港,8:30進入了海關,找到了當值的海關官員,沒想到,他看了文件之後竟說:「對不起,施牧師,你這後送行李噸位太大了,我也看不懂物品內容,一定要開箱檢查,再確定是否允許進口,還有,也要加稅」。我心想,這下麻煩多了,也不知會被扣多少稅金。但是施牧師似乎胸有成竹,以他不錯的中文開始與那位官員談起六噸重的行李內容,還拿了東海大學的管風琴照片為官員介紹。一下子講了半小時,那位官員再請了一位官員來研究,態度似乎轉好了些,開始問了好多問題,兩人都說未曾見過,也未聽過什麼「管風琴」的,結論還是要開兩箱查驗!

施牧師與我只好跟著他們進入了查驗區,第一箱打開了,都是看來老舊的金屬管件,大大小小,官員竟開口說:「這是什麼管風琴呀!看來像是破銅爛鐵呢」。施牧師馬上不厭其煩地解釋,官員們直點頭。第二箱打開了,是一座古老的管風琴琴座(1895年製造的),施牧師繼續解說介紹,兩位官員還說,「真是開了眼界,這些破爛還會有人用嗎?」。驗閱完畢已將近11:30,回到了海關辦公室,他們竟然說:「這東西太奇怪了,我們想扣稅,但是要請頂頭上司做決定」。

當中的一位官員離開了辦公室,不多久,與一位看似「長官」的上司出現了!那位先生劈頭就問,「牧師啊!你這些東西是做什麼用的啊?」施牧師再次不厭其煩地解釋,把管風琴是多麼古老而好聽的教會樂器介紹了,恨不得能有錄音帶呢!但是大官員似乎聽得蠻有興趣的,又問:「什麼時候會演奏呀?讓我們也有機會去見識見識」。

基隆海關宣教士的熱情

施牧師看了我一眼,似乎在告訴我,「機會愈來愈好了!」他也將我介紹給大官員,並向他介紹了神學院的需要,也告訴他:「主任沒有管風琴可彈奏,他會死掉的!」聽得官員們都笑了出來。12:00,大官員問,「施牧師,你這些東西真的是免費送給神學院?」施牧師點頭都來不及,大官員又說:「這樣好了,你這麼熱情,又為台灣著想,能不能就寫一封正式的信,確實證明這『管風琴』是免費贈送給神學院作教學及做禮拜用的」,他又加了一句:「這樣,稅捐都全免了!」我們倆人高興得相互擁抱,大聲感謝上帝,施牧師更是試著要擁抱那些官員們。

他一再向他們保證,頻頻致謝也向他們索取了名片,答應在管風琴裝置完成之後的管風琴演奏會,一定會邀請他們為特別來賓。 (未完待續)

註:1.參考張沛倫著,《管風琴在台灣及其影響》,基督教橄欖文化事業基金會,2004年,台灣台北(第2530頁)。林淑娜著,《管風琴在台灣》,教會公報社,2007年,台灣,台南。(第57-66頁)

2.參考陳郁秀總策劃,「台灣音樂百科辭書」,遠流出版公司,2008年,台灣台北。(第05210522頁,07130714頁)

◎陳茂生/美國中華基督教音樂崇拜學院特任教授   

管風琴狂(五)管風琴的守護天使

基督教論壇報2010/2/9-11


兩週之後,六噸重的「後送行李」終於由兩輛大卡車送達了嶺頭的台灣神學院,施麥哲牧師與他的助手陳揚湖先生,還有莊禮智長老與我,早就在學院辦公大樓前等候了,那種「望穿秋水」的心情,直到看到了卡車出現在校門口才放開了(其實,我們已經等候了至少二小時呢)。

送貨人員將一箱箱的「後送行李」搬進了已經挪出了位置的禮拜堂,幾乎佔了一半的地方。要與卡車司機算帳時,我們才知道,原來從美國運到基隆,又從基隆運到了台灣神學院的一切費用,都已經由當時擔任長榮海運的總經理,台北建成基督長老教會的葉福星長老付清了。

啊!原來院方的庶務主任莊欽展牧師早就與葉長老溝通,葉長老共襄盛舉,一口答應了莊牧師,只是,莊牧師要給我們一個大驚喜呀!葉長老可真是我們的「福星」呢!

福星高照

施牧師夫婦與他們的一位助手,於七月二十日住進了神學院的宿舍,從此,四個月之中,將那架解了體的管風琴,謹慎地逐步重新裝置在教堂的閣樓中。那期間,除了獲得當時文化學院音樂學系的客座教授包克多先生(Robert Pnoctor)(註1)的寶貴建議以及親身投入了裝置的工作之外,更由台灣風琴與鋼琴界的專家莊禮智先生協助,經由他的工廠製造出該管風琴最重要的「生命線」,也就是木製的牽引片,輸風管,以及富創意的昇降棒(考慮到彈琴者的不同身高)。

莊老師更率領了他最得意的門生,張朝任先生(註2),師徒投入了管風琴的裝置行列。

超級颱風來襲

九月天,颱風天,施牧師夫婦仍是工作不懈。每天清晨七點鐘就開始工作(較涼快也),颱風天也不例外。九月初,一個超級颱風來襲,施牧師夫婦照常「上工」,我看風雨太兇猛,拜託他們早些收工,但是他們都說要「守護」管風琴。

入夜之後,風雨交加,九點多時停電了,我們開始擔心在教堂裡的施牧師夫婦及助手。11點左右,有人猛敲門,更用強光手電筒照進了我們家,把我們夫妻倆嚇了一大跳,原來是施牧師夫婦,他們說是要向我報告颱風狀況,施牧師說,「禮拜堂裡面,除了右前方的一片玻璃門被強風掃斷了的樹枝打破之外,其他一切安好,但是那架『閤門』電子琴則滿佈了玻璃碎片以及水漬(註3);但是我發誓,那不是我害的喲!」害我們夫婦笑壞了,原來,他與我一樣是「管風琴狂」,怕被誤會是他故意讓電子琴進水的。

隔天,我與他們詳細檢查了教堂內外,真的只有那架電子琴遭了殃,我直說施牧師夫婦是「管風琴的守護天使」,而對這兩位宣教士夫婦更是尊敬有加。 (未完待續)

註1. 參考陳郁秀總策劃,「台灣音樂百科辭書」,遠流出版公司,2008年,台灣台北。(第0508頁)

2.莊禮智長老及張朝任先生是台灣管風琴協助製造,提供技術援助最得力的兩位。莊禮智長老愛主甚深,所有協助及材料都免費提供。張朝任先生是莊長老最得意的徒弟,台灣神學院的管風琴裝置時,他剛服完兵役,過去從莊長老所學的風琴修理及技巧派上了用場,加上聽力敏銳,手腳靈活,學習能力強,獲得施牧師刻意栽培。有關管風琴的維修,修音及調音的重要技術,以後不但成為台灣神學院的專任技師,現在台灣的許多重要的管風琴,也都是他在維修及調音。

3.「閤門電子琴」(美國製的Hammond Organ)原是美國電子界在二次大戰期間為試驗音響效果而製造的迴音喇叭電子琴。它後來被葛理翰佈道團重用,在美國許多棒球比賽也用它為加油助興之樂器。1960年開始被許多較小型的教會使用。此架置於神學院禮拜堂的電子琴,是當時的雙連長老教會陳皙比長老(陳溪圳老牧師的大公子),借給陳主任使用的。

◎陳茂生/美國中華基督教音樂崇拜學院特任教授   
管風琴狂(六)愛的音韻


基督調論壇報2010/3/9-3/11


台灣神學院的禮拜堂座落於該院的最高點,也是陽明山區嶺頭的最高所在。天氣晴朗時,眺望台北市,遙望觀音山,總是叫人心怡而不自禁地感謝上帝。九月中旬的一個下午,從教堂傳出了奇妙的聲音,許多同工都從辦公室衝出,想探個究竟。

原來,管風琴的第一組管件(法式的喇叭管)已經完成了,包克多教授已在試彈呢!那是嶺頭傳出了的第一組管風琴的樂音,大家都好興奮,乾脆就待在教堂外面欣賞那「初啼」之聲。

第一組管件完成

九月底,神學院開學了,管風琴已經完成了一半,新任院長謝穎男博士更邀請了他的大舅子,台北的名建築師蘇希宗長老設計了與教堂建築相稱的管風琴座台及護欄(安全第一也)。開學禮拜時,我已經可以彈奏前後奏並伴奏聖詩的吟唱,師生都非常興奮!唱詩讚美上帝的聲音特別感人。

1978年3月9日,台灣神學院的院慶大典,管風琴已竣工,我們在院慶大禮拜中獻上了管風琴。當天的司琴,特別商請了院長夫人蘇蕙馨女士擔綱,教堂座無虛席。董事長率領諸位董事們,陪同謝穎男院長在莊嚴的管風琴聲中步入聖堂,當全體會眾在管風琴伴奏中唱出了歡喜感謝的歌聲時,教堂的屋頂似乎都要被震開了,我的心中充滿了感恩。

心中充滿感恩

施牧師特別強調了管風琴與人聲的發音相似之處,而從12世紀以來,絕大多數製造管風琴的人們,都是為了「讚美上帝,歸榮耀給祂」而製造管風琴的。他更說,「管風琴最好保養的方式就是時常有人彈奏」,鼓勵老師及學生們要多練習,經常在崇拜中使用它,更多舉辦音樂會。

而謝穎男院長,致詞時不但感謝學生們「記得」提醒系主任禱告,更感謝師生們辛勤地募足了所需之款項。他更感謝所有參與奉獻的愛主之弟兄姐妹,因為若不是他們愛主之心及慷慨的捐獻,是不可能有些成就的。

最後,他除了感謝上帝的大能大愛之外,就是感謝施麥哲牧師夫婦以及所有參與工作的朋友們。在全部致詞結束之前,他竟大聲叫了我的名字,然後指著管風琴說:「現在,我們要把這架管風琴送給陳茂生主任了!」明知道他是半開玩笑的,但是我的心中是充滿了喜樂及感恩。

我深知施牧師夫婦珍貴的禮物,將會帶給台灣的基督徒更深刻的讚美,也深信,台灣神學院禮拜堂的管風琴將會在五十年,甚至一百年後,仍從嶺頭發出它莊嚴肅穆,美妙無比的讚美之聲。

更深刻的讚美

感謝上帝的宏恩,祂的大愛激勵了宣教師施麥哲牧師夫婦對台灣宣教的熱心,更因他們熱愛台灣,深知管風琴的美及力量,我們才能享有那麼大的福氣!我們在此感念已經榮歸主懷的施麥哲牧師夫婦,只願管風琴聲時時傳出讚美的心意,愛的音韻永遠自嶺頭飄揚而出。



◎陳茂生/美國中華基督教音樂崇拜學院特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