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31日 星期六


教會音樂風格的再思
黃奕明(前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副團長)  刊登於2000年9月1日基督教論壇報第1830期

流行音樂對教會音樂風格的衝擊是歷代教會都會遇到的問題,正反兩面的意見都有各自的道理,現在的教會傳統聖詩也有不少曲調是當時的流行樂風,究竟標準在哪裡?聖俗之分界線為何?
周慎安老師的文章中嘗試對流行音樂作出批判,甚至指稱「這是一場屬靈的爭戰!」。有這麼嚴重嗎?筆者願意從音樂工作者的角度來作出回應。
不可諱言地,流行音樂是商業文化的產物。只要暢銷,管他好聽與否、低俗與否?大多數人能接受的價值觀,就是主流的價值觀。因此古典音樂曲高和寡,是少數菁英(ELITE)文化的代表,屬於非主流。教會音樂如果不能追上時代潮流,還老唱那些老掉牙的傳統詩歌,又怎麼能滿足現代人的需求?這些問號的唯一答案似乎就是教會音樂流行化。
美國的福音詩歌排行榜就是最好的例子,利用媒體讓新創作的詩歌進到每一個家庭,連貓王都會唱「親愛主牽我手」,不也感動了千千萬萬他的樂迷嗎?這一套思想充斥在現今的教會中,隨著福音詩歌的偶像級歌手到處傳播。佈道會成了演唱會,甚至連主日敬拜也不能倖免。
不可否認地,流行音樂的語言比較親切和口語化。這是傳統聖詩尤其是翻譯的詩歌所欠缺的。除了歌詞的淺白易懂,流行音樂的曲風通俗,在每天廣播電視的洗腦下,要不接受也難。縱然如此,並不是所有流行文化都是「迷失、膚淺、自我中心、享樂主義、速食的、反智的、只講暫時不講永恆、搞怪的、標新立異的、嘩眾取寵的、情慾解放的、….」。因為我們也是流行文化的創造者之一。如果聖經不能用現代的中文或口語化的台語來傳揚,而停留在中世紀的拉丁文或希臘文,許多人就不能聽見福音了。
我並不是流行音樂的擁護者,相反地,我也對教會音樂流行化感到憂心忡忡。但誠如周文中提到「這不只是文化衝突,而應提高至道德層面來思考,甚至是美學的、哲學的、最高至神學及屬靈的層面來深入研究才是。」,這段話指出我們的信仰與流行文化間的衝突,其實這樣的衝突自古以來就沒有少過。除了中世紀的歐洲國家由教會主導「流行文化」外,教會何曾「把音樂從魔鬼手中搶回來」?巴赫的馬太受難曲不也用了世俗音樂的曲調?韓德爾的神劇彌賽亞與他創作的其他世俗歌劇曲風何異?由此看來聖俗之辨談何容易!
所以我寧願批判今日教會音樂有庸俗化、膚淺化之危險,而不願碰觸流行文化的議題。有一部好萊塢電影「修女也瘋狂」就主張聖樂流行化,結果黑人女歌星用酒店的音樂配上哈利路亞等歌詞大受歡迎。這實在是一種冒犯!但是如果因此否定「電吉他、電貝斯、電子鼓、電鋼琴」以及這些樂器所能演奏的曲風,也有失偏頗。今日教會中流行的敬拜讚美詩歌與音樂並非一無是處,個人覺得歌詞的問題還大過音樂風格的問題。值得警覺的是所謂「排擠效應」,不知不覺我們只唱那幾首歌,而忽略了豐富的聖詩傳統。
敬拜方式的差異應該尊重參與族群的差異性,年輕信徒喜歡活潑的詩歌無可厚非,卻不一定要勉強喜歡安靜的信徒一起拍掌。年長信徒也要學習容忍及不輕易論斷。文化差異是相對性的真理,如果今天女人早已不用蒙頭,我們又何苦另外製造枷鎖呢?至於文化背後的屬靈爭戰問題,別忘了這世界和其上的情慾都要過去,我們身在世界卻不屬於這世界,世界上的文化包括「古典音樂」的背後,又何嘗沒有墮落?
到底有沒有「合乎聖經真理所發展出的音樂風格」呢?當然有,豐富的聖詩傳統不就是嗎?但今日的流行聖樂能否成為明日的傳統聖詩,只有主知道。不要急著滅火,因為流行文化中也有福音的火種。時間是最好的篩子!主用各種文化影響下的聖詩作成祂自己的工,我們只要慎思明辨就夠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