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8日 星期五

品味是一種很玄的東西——解讀Hillsong

本文原刊於《舉目》76期。
文/王星然
BH76-22-8009-圖1-Hillsong+United+hillsong+2 宽600
寫一個可能在某些華人教會裡會引起爭議的當代教會音樂團體,要如何下筆呢?
基本上,處理這樣的題材有幾種選擇:
1) 維護傳統,批判新潮,教會長執或許會喜歡;
2) 擁抱潮流,敬拜團裡的年輕人會認為你很IN,主動幫你轉發;
3) 取中庸之道:新觀點和舊思維各打50大板。這讓自己看起來很平衡,很中立……但未必討好,反而兩派人馬都會對你有意見。
仔細想想,這不正好反映了過去幾十年,華人教會在音樂敬拜上所面對的掙扎與困境嗎?無論選哪邊站,都會有人不開心,都會被貼標籤……
4) 置之不理,讓別人寫,看別人被罵。只是,筆者長期觀察媒體趨勢與流行文化、教會音樂的發展,加上多年從事年輕人事工,是不可能對這隻“大象”視而不見的。
因此,我決定不管他人看法,誠實地提出個人的一些觀察和省思。
當代最受歡迎的基督教樂團
教會樂團拍MV,是已經很高大上了;但 來自澳洲悉尼(雪梨)的Hillsong United樂團(中譯為“新頌聯合樂團”,以下簡稱Hillsong),卻預計在2016年發行他們的第一部商業電影《讓希望崛起》(Let the Hope Rise)(參官方預告: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FZ69KnGOwE)。BH76-22-8009-圖2- 《讓希望崛起》(Let the Hope Rise)的海報
這部記錄片將詳述上帝如何帶領Hillsong,從一個小教會敬拜團(2003年教會成立時只有45人),發展到具世界影響力的樂團。
美國《告示牌》(Billboard)雜誌稱Hillsong是當代最受歡迎的基督教樂團。這些年,他們共賣出1,600萬張唱片;每個主日,全球(包括烏茲別克和巴布紐新幾內亞)約有5,000萬人在唱他們創作的詩歌。
2013年底到2015年初,Hillsong的Oceans——Where Feet May Fail(恩典之洋——即使我仍會軟弱)打破記錄,不僅拿下美國告示牌當代基督教音樂排行榜(Billboard Hot Christian Songs chart)冠軍達50週,更罕見地進入主流音樂榜(Billboard Hot 100)。
也許,長執們不見得同意Hillsong的神學,但問問教會裡的年輕人,你會發現Hillsong的音樂,早已登堂入“會”:
Shout to the Lord(向主歡呼)、Power of Your Love(袮愛的力量)、One Way(唯有耶穌)都已算是“經典老歌”,加上近10年來超紅的Mighty to Save(大能拯救)、God is Able(神有大能)、Hosanna(和散那)、Still(安靜)……一首接一首,這股Hillsong熱潮方興未艾。
也是文化現象
對我而言,Hillsong不只是一個樂團,更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當代文化現象。
正當全世界的教會都在煩腦如何得著這一代年輕人時,Hillsong Church每週可以吸引10萬年輕人來參加崇拜;在紐約曼哈頓的分堂,每週7千人要排隊才能進場。
Hillsong Church的異象是,“建立一個以基督為中心,以聖經教導為基礎的大型教會,來接觸並影響世界,改變人心,裝備上帝的兒女,能領導並影響生命的每一個層面。”(http://hillsong.com/vision/)他們力行耶穌愛鄰舍的教導,看重教會的社會責任,激勵教會年輕人長期投身弱勢族群關懷(註1)。
如此生猛的植堂策略和放眼全球的異象,使Hillsong的影響力擴及世界各大重要城市,除了澳洲及紐約之外,洛杉機,倫敦,巴塞隆納,阿姆斯特丹,柏林,哥本哈根,基輔,巴黎,斯德哥爾摩……都有她的分會。可能有人會認為:“這有什麼了不起?成功不能定義他們的神學和治會的路線是對的——大,不代表必然正確”。
BH76-22-8009-圖5-
雖然保守陣營對Hillsong的批判,不是本文的重點所在,但是考量到避而不談這些爭議,或會減低此文的可信度,所以我借《紐約時報》的一篇評論“Megachurch With a Beat Lures a Young Flock”(Sep. 9, 2014),來綜合歸納這些年美國傳統教會對Hillsong的批判,並提出個人的回應(註2)。
藝術、美學、和管理
我是個標準古典樂迷,在台灣主持過古典音樂節目,也曾擔任教會詩班指揮多年。
在收藏的上千張古典唱片中,我擁有13世紀的葛利果聖歌(Gregorian Chant。指生於540年的葛利果一世,於590-604年任教皇期間,整理的男聲單旋律、無伴奏拉丁文聖樂。編註),文藝復興對位元合唱作品,巴羅克神劇及教會清唱劇,和眾多的的古典樂派、浪漫時期、國民樂派彌撒曲及安魂曲。
當然,更少不了傳統聖詩、黑人靈歌、還有近年來古典樂壇愈來愈重視的東正教音樂,如Arvo Pärt,Henryk Górecki,John Tavener的作品……
  • 傑出的創意與風格 
不談神學,單就藝術角度來看,我認為Hillsong的音樂是值得花時間去認識的,尤其他們的作品,迥異於時下那種老套呆板,千篇一律如制式生產線出品的音樂。
Hillsong的特殊配器法(樂器的選擇組合與運用方法。編註)、大膽洗鍊的和聲、色調豐富的編曲、意想不到的節奏設定、還有令人印象深刻(現代用語是“洗腦”)的弦律,20年來在樂壇上引領風騷。
此外,Hillsong的吉他風格充滿U2樂團的實驗精神,在聲響效果上極富創意,因此網路上有大量討論、研究Hillsong吉他的文章和教學影片,全球各地敬拜團競相模仿……
《紐約時報》樂評家把他們歸類為民謠搖滾(Folk Rock。註3),很有澳洲白人的特色,這和和美國以Nashville風格(美式現代鄉村,輕搖滾)為主的基督徒創作很不同(美國現代教會音樂還受到非裔音樂的影響,常有R&B/節奏藍調和Hip Hop/嘻哈的影子)。
  • 謙遜的團隊精神
Hillsong的燈光和舞臺兼顧功能與美感,樂手的穿著不華麗張揚,卻簡單有型,整體反映出一種後現代(或後工業時代)的美學。Hillsong演出的每個環節都嚴謹挑剔,以舞臺管理的專業角度來看,他們絲毫不遜於任何當代第一流的藝術團體。
每個成員不僅十八般武藝樣樣皆精,而且敬拜時全心投入,默契十足。看他們的現場,你會發現團員們雖然都很有恩賜,但也懂得隱藏自己,彼此相顧,以求全體的呈現,排山倒海而來的音樂感染力和充滿震撼的能量,令人屏息。
BH76-22-8009-圖3- 宽600
  • 把最好的獻給上帝
在這個快速、廉價、只作表面工夫的時代(教會也不例外),Hillsong關注細節,渴求完美的執著,十分難得。批評Hillsong的人必須正視他們在藝術、美學、和管理上的成就,因為這些成果反映出“把最好的獻給上帝,因為祂配得”的敬拜態度。
《將最好的獻主》,很多人會唱,也能在禱告時掛嘴邊;但能說會唱是一回事,如何反映在音樂敬拜的美學和服事的態度上,則是另一回事。
  • 誰說感受不重要?
Hillsong不是二流樂隊——打著荒腔走板的鼓,企圖用廉價的流行樂風,操弄會眾的情緒。有些批評者或許也該反省一下自己教會的音樂敬拜,領唱者那種馬馬虎虎、心不在焉,在排練時草率敷衍、缺乏敬拜熱情的態度,無怪乎會眾唱詩有口無心,感受不到上帝的同在!
是誰說感受不重要的?不高舉感覺不代表棄感覺如敝屐。讀一讀《詩篇》──教會敬拜的範本,只要我們踏進作者的心靈世界,可以馬上感受到那濃烈的情感,對上帝,對自己的處境,甚至對敵人的感受。
不論是悲傷、憤怒、焦慮,或狂喜,上帝並不輕看我們真實的感情。
薄如紙片的神學
Hillsong創作最常被攻擊的,是他們歌詞中薄如紙片的神學。這一點我部份認同。
像這些年大受歡迎的Hosanna,歌詞企圖模仿《但以理書》、《啟示錄》等啟示文學的口吻,猶如先知發預言宣告異象,不僅缺乏神學根底,又過度渲染個人的“看見”,內容不知所云,含金量超低。
因此,雖然旋律及和聲都很優美,有紐西蘭當紅女歌手Brooke Fraser助陣,唱功一流,情感表達也到位,但我就是無法欣賞、無法在不能認同的歌詞中敬拜。
Ravi Zacharias(1946生,美籍印度裔福音派護教學者。編註)談到敬拜音樂時,曾引用蘇格蘭政治家Andrew Fletcher(1655-1716)的名言:“讓我為這個國家寫首詩歌吧──我不在乎誰寫她的法律!”
當藝術家從生活和文化中汲取各樣題材,自由地表達內在的情緒和感受來從事創作時,往往豁免於法律及學術上的精準要求。這是詩歌的魅力所在,也是詩歌的危險之處!音樂是靈魂的語言,能把飄渺的情感帶進現實,且極具煸動誘惑的能力!
音樂可以承載真理,也可能使人偏離正道。
因此,Ravi說:“不要讓音樂成為上帝,讓它成為帶領人歸向上帝的工具。”這是一個很深刻的提醒,我們都需要小心:音樂在敬拜中不該成為主角,竊取上帝的位份。音樂要引人走向真理,把榮耀單單歸於上帝。
佳作賞析
不過,平心而論,除非下過功夫聽完Hillsong的所有作品,要說Hillsong超過數百首的創作,神學薄如紙,並不公平。相反地,Hillsong有好些令人激賞的佳作:
  • Still
這首《安靜》綜合了《詩篇》29篇、46篇和91篇的信息,描繪了上帝是掌權的主——上帝用祂大能的翅膀遮蓋我們;當洪水氾濫之時,祂仍然坐著為王,我們要安靜,要知道祂是上帝。
這是一首在苦難中特別能安慰人心的創作。約書亞樂團已經用中文翻唱這首詩歌,華人教會的年輕人多半耳熟能詳。原曲的和聲編寫,有著非常濃鬱卻內斂的情感。我在鋼琴上反覆用它的和聲即興彈奏(improvise),常讓我煩躁的心安靜下來。
  • Oceans (Where Feet May Fail)
這首《恩典之洋(即使我仍會軟弱)》是一首當紅的告示牌冠軍單曲。歌詞寫道:上帝呼召我們離開舒適的安樂窩,像彼得一樣憑信心踏進汪洋,然而在試煉中,我們卻時常跌倒;我們要像彼得一樣呼求主,定睛在祂的身上。在深不可測的洋海裡,主已用祂的恩典環繞我們,必以大能的手引導我們。
這首歌的編曲、配器,和演唱都屬一流,歌詞也寫得很美,值得花時間聆聽。
  • In Your Freedom
這也許是比較冷門,但卻是我自己最喜歡的作品。此歌反應了深刻的救恩神學——作者意識到自己完全的殘破敗壞和無能為力,只有來尋求上帝: 
我尋求祢,全能的上帝
我在我的破碎中向下拜
這世上沒有一個君王像
如此卑微地來臨,為了救贖我的靈魂,醫治我的心
除了給我的恩典,我如今什麼都沒有
這世上再也沒有其他的東西,能使我心眷戀
我愛,我的主
拯救了我
是我一切的所需
是我一切的所要……
這首歌運用陰沉的和聲開頭,如歌詞內容之黑暗、軟弱、無力……當唱到“我愛祢,我的主,拯救了我……”幽暗的低廻向上推昇,看到了曙光和盼望。
這曲調的轉變十分深沉有力,歌者從內心深處吶喊出對主愛的渴求及委身,非常具戲劇性的張力,卻一點兒也不濫情(參:Hillsong,In Your Freedom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k0Hqyy3oo)。
以上這些作品,無論是歌詞、旋律、編曲、意境、詮釋,皆屬上乘之作,也有很不錯的神學立基。隨便罵Hillsong膚淺的人,可能需要再仔細研究。
品味與記憶
以我多年參與教會敬拜服事的經驗來看,發現很多時候,我們不喜歡某首詩歌並非因為其神學有問題,而是因為時代品味的不同;神學有時被端上檯面,拿來包裝我們對新文化品味入侵的反感。
音樂品味是一種很“玄”的東西,它能喚起記憶,撥動感情。我在台灣校園民歌的時代中成長,那時教會團契裡最流行的詩本是《基督是主》,代表了那一代人的品味。
在一次偶然與當年團契老友相聚的機會中,我們重溫這些詩歌,頓時種種美好年少回憶,湧上心頭……但仔細想想這些作品,老實說,不論歌詞、旋律、或那些簡單的吉他和弦,都不怎麼高明,但大夥兒唱起來就是有感覺,有滋味!
因此我能想像,當一種新的文化和品味進入教會,年長弟兄姐妹往往坐立難安,沒有歸屬感——在敬拜中找不到可以連結過去曾有的感受。這時,我們傾向於找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來封殺這些新作品,甚至把它們貼上“不屬靈”的標籤。
老實說,要年輕人在敬拜中全部唱傳統聖詩,也很為難他們;不是不能要求他們去學習欣賞歷代輝煌的教會音樂資產,而是那些畢竟離他們太遙遠了——唱個幾首可以,但規定他們只能唱“老歌”,確實難以共鳴。
與這一代年輕人談福音,在本質上是一種跨文化的宣教事工,因此教會長者需要捨己。Hillsong之所以能吸引大量的年輕人,訣竅就是願意擺脫傳統文化的束縛,成功地抓住了這一代年輕人的品味。
品味,雖然很玄,但願意向年輕人張開雙臂的教會,就無法對其等閒視之。
註:
1. Hillsong看重教會的社會責任,長期投身弱勢族群關懷。這激勵教會裡的熱血年輕人,給他們一個實際活出信仰生命的契機,讓他們感受到信仰不是與社會脫節的。
透過群體的服事,大大地提昇他們對教會的向心力和認同感,這是Hillsong吸引這一代年輕人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以下是他們的幾個重點服事:
1)I-Heart:聚焦於澳洲境內前20大社會問題,包括吸毒,人口販賣,街友遊民,醫療保險,自殺等,長期動員年輕人參與關懷、服務及募款的工作。
2)Teen Challenge:聚焦於問題青少年事工。
3)Mercy Ministries:聚焦於未婚懷孕少女事工。
4)Street Teams:聚焦於貧困社區扶助事工。
5)利用全球演出,呼籲重視非洲食物短缺及愛滋病的問題。
2. 2014年9月9日,發表在《紐約時報》的“Megachurch With a Beat Lures a Young Flock”,談到了美國傳統教會這些年對Hillsong的批判,我把它歸納如下:
1) 薄如紙片的神學 
2) 為千禧族群打造的新版成功神學
3) 對時尚流行藝人過度關注。
4) 面對媒體,在敏感議題上(如:同性戀及墮胎議題)選擇不表態。
上述這些批判,並非空穴來風,不過有些論點也確實是帶著貼標籤的成見。總之,這些外界的批判,研究起來十分複雜,有些爭議不是非黑即白的,端看你從哪一個角度切入。
1)薄如紙片的神學
如上文所述,神學上的乏善可陳,的確是個嚴重的問題,但這也是我們所處世代的通病吧?當代教會詩歌創作,無論是美國或華人教會界,神學嚴謹的佳作本就不多。
Hillsong樹大招風,更成眾矢之的。
值得一提的是,Hillsong教會有6堂初信造就的課程Discovering Christianity(《發現基督信仰》)。這些課程說明了他們的信仰基礎:上帝的兒子耶穌是唯一的道路,使人與上帝和好;耶穌為罪人死在十字上並且復活;人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接受祂救贖的恩典,人就能得著永生。
這些教導和一般福音派的信仰,並無二致。
2)為千禧族群(Millennials)打造的新版成功神學
這個犀利的批判來自美南浸信會神學院院長R. Albert Mohler Jr.。他說,早年成功神學訴求的對像是“穿著尼龍襯衫”的中產階級,現在Hillsong聚焦於“穿著時尚破洞牛仔褲(rippled jeans),聽流行搖滾樂(sophisticated rock music)”的年輕人。
BH76-22-8009-圖4-Brian Houston(1954-)Hillsong的創辦人,Brian Houston早期曾寫過一本頗受爭議的書You Need More Money(《你需要更多的錢》),透露著強烈的成功神學傾向,光看書名就令人反胃!
近年Hillsong比較少講錢財祝福了。錢財議題對嬰兒潮的上一代(Baby Boomers)比較管用,對千禧年代(Millennials)不太有效,於是他們開始改講“夢想”。
2013的勵志新作How to Maximize Your Life(《活得精彩》),就是針對這一代年輕人,所做的轉變。網路上對這些作品最多的批評是:Brian Houston曲解聖經經文的情況十分嚴重。我認為這些批評是正確的。讀者可上網聽聽他的講道和解經,一窺究竟。
當然我也必須承認,Hillsong 全球這麼多的分會中,筆者並無仔細研究並分辨每一個分會牧師的教導,是否都有成功神學傾向?是否都是曲解聖經?因此,這些標籤還是要小心使用為妙。
3)對時尚流行藝人過度關注
《紐約時報》特別提到惡名昭彰的小賈Justin Bibber,他和紐約分堂主任牧師Carl Lentz交情匪淺,曾公開稱讚Lenz的講道,讓他有生命被破碎(broken down)的感覺。2014年Carl Lentz為小賈施洗。(參:《小賈斯汀變啦!(吳蔓玲)http://behold.oc.org/?p=27581
以搖滾詩歌起家的Hillsong,能吸引時尚人士和流行藝人,是很自然的,我相信並非刻意為之。而《紐約時報》把這一個批判置入文章中,十分地莫名奇妙——罪人生命被改變,正是上帝的大能!難道教會為求良好的媒體公關形象,必須刻意遠避一些聲名狼藉的慕道朋友嗎?那完全不符合耶穌的教導!
4)面對媒體,在敏感議題上(同性戀及墮胎議題)選擇不表態
這點我相當能理解,媒體最容易拿一兩句話,斷章取義,大作文章。尤其這些題目不但很敏感、很複雜,也很政治。
不過,也許他們意識到在這一點上,也常被教會界攻擊,最近Brian Houston和Carl Lenz上CBS接受訪問(12/25/2014),已不再避諱談這些“敏感議題”。
面對主持人的辛辣提問,Lenz說他教導的是更高的原則:上帝要祂的兒女聖潔是什麼意思?上帝給祂兒女的身份是什麼?
關於墮胎,他提到生命的神聖性……但強調他的教會歡迎同志,也愛墮過胎的婦女,因為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
這一段媒體訪問非常精彩,我個人認為Lenz的表現可圈可點,也清楚救恩神學。
3.這些年英國民謠搖滾天團Mumford & Sons把“有機”和“鄉村”帶回主流音樂市場,蔚為風潮。美國一些走在時代前沿的敬拜團,也開始實驗不插電民謠風:斑鳩琴、曼陀鈴、和烏克麗麗等樂器,都從墳墓裡敗部復活了。
Hillsong最近也嘗試不插電了(參:Hillsong冠軍金曲Ocean不插電版: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GRz2BJQRXU)。
作者現居密西根州,服事重心為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校園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