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30日 星期六
2011年4月16日 星期六
2011年4月15日 星期五
2011年4月12日 星期二
陸頌熙~典型的中國女性基督徒
by 費琳教士/本院圖書館館長
楊方麗玲姊妹譯 二月 10, 2006
陸頌熙於1925年出生中國的北平。她的家原是住在靠近上海的宋明島,後來遷至青島。由於二次世界大戰,陸女士的家人將她送到上海的叔叔家。在她進入大學之前就先在上海大學的圖書館工作了,在那裡認識了任職該校英文的老師高樂民(Inabelle Coleman)宣教士。高教士是影響她生命的重要人物,因著高教士將耶穌介紹給她,陸女士就在滬江大學就讀時成為基督徒。
共產黨接管中國時,陸女士再遷到香港住在另一位叔叔家,高教士再次幫助她到美國完成她的學業。陸女士在美國十年間,曾就讀Meredith College, Peabody College和美南浸信會神學院,隨後她來到台灣工作。她主要的工作是在浸信會懷恩堂擔任音樂同工和青年詩班指揮。後來她又回到美國進入Westminster Choir College進修。
浸信會懷恩堂座落在台灣大學的正對面,因此學生工作成為教會的重點工作。陸小組就用宣教士的方法,她開始在台灣大學的外國語言中心教課,同時一面在教會中服事。這樣的服事模式使得陸女士有許多機會接觸學生並傳福音給他們,許多進到教會的年輕人都是大學裡的學生。
為了要提升學生的外展工作,教會在旁邊加蓋了一座學生中心。陸女士就住在學生中心二樓的一間小套房,並且負責該中心的服事。藉此她有更多的機會向學生們傳福音。
在學生工作者的角色外,她對音樂有極深的熱愛,或者可以說她對台灣基督教事奉的主要貢獻是在音樂上。因著她在音樂及英文語言能力的專才,她翻譯許多的聖詩、讚美歌,翻譯過的中文詩歌有好幾百首,懷恩堂的詩班總是在早崇拜中首次演唱這些歌曲。
陸女士在幼年時就隨從母親學習國畫,她當時不過是十幾歲的孩子,竟可以在母親的書房中學畫到廢寢忘食。她曾寫道:「我多麼喜歡看到一根根的樹枝,樹枝上冒出花,小鳥兒在旁邊飛。」小鳥成了她作畫中的主角。她同時也寫了一手好書法,曾經在美國開過好幾次的畫展。
1972年陸女士罹患乳癌,癌症的陰影從她十六歲時母親因著癌症過世便一直籠罩在她身上,她的阿姨也在她大學時因癌症過世,她最愛的高樂民教士以及她的一位同學都相繼死於可怕的癌症。陸女士都在這些至親好友身旁陪她們走完人生最後路程,所以總有一個問題總縈繞在她心裡:「我也會死於癌症嗎?」她寫道:「我的懼怕成真了,當醫生宣布診斷結果『你罹患乳癌』時,我甚至沒有驚訝或恐慌…。好像沒有什麼不正常,經過卅一年的追逐,這個可怕的敵人最後逮到我了,總之,我決意搏鬥到底。」
接下來的幾年她竭力的搏鬥,她用她的疾病祝福了別人,她寫了三本書《癌症與我》、《一顆小珍珠》和《我與癌症較量》都是敘述她與病魔搏鬥的經過,藉以鼓勵他人,並向人見證上帝在她生命中的大能。儘管在病痛中她仍持續在教會和大學的服事,直到1979年安息主懷。陸女士是得勝的,她回到愛她的天父懷裡,她終身奉獻自己的生命給神和愛她的人。浸信會懷恩堂為紀念她,成立了「陸頌熙音樂獎學金」,支持教會中有志於音樂訓練的青年音樂人才。
楊方麗玲姊妹譯 二月 10, 2006
陸頌熙於1925年出生中國的北平。她的家原是住在靠近上海的宋明島,後來遷至青島。由於二次世界大戰,陸女士的家人將她送到上海的叔叔家。在她進入大學之前就先在上海大學的圖書館工作了,在那裡認識了任職該校英文的老師高樂民(Inabelle Coleman)宣教士。高教士是影響她生命的重要人物,因著高教士將耶穌介紹給她,陸女士就在滬江大學就讀時成為基督徒。
共產黨接管中國時,陸女士再遷到香港住在另一位叔叔家,高教士再次幫助她到美國完成她的學業。陸女士在美國十年間,曾就讀Meredith College, Peabody College和美南浸信會神學院,隨後她來到台灣工作。她主要的工作是在浸信會懷恩堂擔任音樂同工和青年詩班指揮。後來她又回到美國進入Westminster Choir College進修。
浸信會懷恩堂座落在台灣大學的正對面,因此學生工作成為教會的重點工作。陸小組就用宣教士的方法,她開始在台灣大學的外國語言中心教課,同時一面在教會中服事。這樣的服事模式使得陸女士有許多機會接觸學生並傳福音給他們,許多進到教會的年輕人都是大學裡的學生。
為了要提升學生的外展工作,教會在旁邊加蓋了一座學生中心。陸女士就住在學生中心二樓的一間小套房,並且負責該中心的服事。藉此她有更多的機會向學生們傳福音。
在學生工作者的角色外,她對音樂有極深的熱愛,或者可以說她對台灣基督教事奉的主要貢獻是在音樂上。因著她在音樂及英文語言能力的專才,她翻譯許多的聖詩、讚美歌,翻譯過的中文詩歌有好幾百首,懷恩堂的詩班總是在早崇拜中首次演唱這些歌曲。
陸女士在幼年時就隨從母親學習國畫,她當時不過是十幾歲的孩子,竟可以在母親的書房中學畫到廢寢忘食。她曾寫道:「我多麼喜歡看到一根根的樹枝,樹枝上冒出花,小鳥兒在旁邊飛。」小鳥成了她作畫中的主角。她同時也寫了一手好書法,曾經在美國開過好幾次的畫展。
1972年陸女士罹患乳癌,癌症的陰影從她十六歲時母親因著癌症過世便一直籠罩在她身上,她的阿姨也在她大學時因癌症過世,她最愛的高樂民教士以及她的一位同學都相繼死於可怕的癌症。陸女士都在這些至親好友身旁陪她們走完人生最後路程,所以總有一個問題總縈繞在她心裡:「我也會死於癌症嗎?」她寫道:「我的懼怕成真了,當醫生宣布診斷結果『你罹患乳癌』時,我甚至沒有驚訝或恐慌…。好像沒有什麼不正常,經過卅一年的追逐,這個可怕的敵人最後逮到我了,總之,我決意搏鬥到底。」
接下來的幾年她竭力的搏鬥,她用她的疾病祝福了別人,她寫了三本書《癌症與我》、《一顆小珍珠》和《我與癌症較量》都是敘述她與病魔搏鬥的經過,藉以鼓勵他人,並向人見證上帝在她生命中的大能。儘管在病痛中她仍持續在教會和大學的服事,直到1979年安息主懷。陸女士是得勝的,她回到愛她的天父懷裡,她終身奉獻自己的生命給神和愛她的人。浸信會懷恩堂為紀念她,成立了「陸頌熙音樂獎學金」,支持教會中有志於音樂訓練的青年音樂人才。